當邊石壩的壩體向水池傾斜,壩體與池底間的夾角小于60°時,可稱其為斜壩型邊石壩。由于形成壩體的沉積物質地并不完全均勻,長到一定高度后壩體甚至可能會在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下朝水平方向扭曲,形成特殊的“荷葉邊”。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在西藏定日縣的公路上行駛,高大偉岸的珠峰不時變換著身姿出現(xiàn)在視野盡頭的天邊,它那標準的金字塔形態(tài),總能吸引你的視線并不斷停車拍照。圖中金字塔形的珠峰潔白高聳,山頂?shù)钠煸齐S風舞動,仿佛雪山女神頭上的一縷輕紗。在它右側積雪覆蓋的山體上,一條條晶瑩的冰川懸掛在高高的山谷中。得益于這些冰川融水的滋潤,在珠峰腳下發(fā)育了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濕地。每逢夏季,牧民們會趕著牛羊來到這片夏牧場放牧,讓這里呈現(xiàn)出了一派草原牧歌式的景象。濕地、草原、牧場,一位藏族少年正在驅趕著羊群,不遠處,一匹白馬和一匹黑馬正在安靜地低頭吃草,這些本應是出現(xiàn)在草原上的景象,但卻出現(xiàn)在珠峰腳下。這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景象,沖破了人們對珠峰固有的概念和認知。這也是旅行的魅力所在,旅行能夠窺見存在,會讓你與存在本身相遇。如果你沒看到珠峰,或許會認為這里就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吧。攝影/單之薔
溯流而上到達大洞灣洞內(nèi)水源入口處,就像身處一個扎緊了口的氣球內(nèi)部。汩汩溪流從最上端一個僅數(shù)十厘米大小的狹口中涌出,而其下就是層層堆疊的邊石壩,最高一級邊石壩的壩頂與洞壁幾乎完全匯合封閉。這里的邊石壩形態(tài)比之前所見的更高更陡,它們上下堆疊,總體高度約15米,形成了一座熠熠生輝的“金山”。這些邊石壩的壩體與池底的傾角多在60°—90°之間,可稱為陡壩型邊石壩,是水動力條件較弱的情況下形成的,補給水源多為滴水或裂隙水。但照片中有的邊石在外側還堆積了流水形成的流石沉積物,所以感覺反而會向外側傾斜。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站在珠峰頂上,登山者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像洛子峰這樣的8000米級雪峰(珠峰離洛子峰直線距離只有大約3.5公里),還可以仔細打量洛子峰與努子峰之間相連的刃脊。畫面中的前景,就是像一道冰雪長城一樣蜿蜒起伏的洛子峰刃脊,它可能是世界最宏大的刃脊景觀之一。該刃脊真正體現(xiàn)了“刃”的感覺——由于常年的冰雪侵蝕,冰斗不斷擴大,斗壁后退,相鄰冰斗間的山脊逐漸變成刀刃狀,這就是刃脊。洛子峰的刃脊真正薄如刀刃,就算是再偉大的攀登者,恐怕也很難駐足其上。抬頭看遠方,如果空氣透明度好,登山者還可以越過近處的重巒疊嶂,隱約看到更遠方的印度平原。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深海熱液(本圖)是地球上典型的極端環(huán)境,與地球早期環(huán)境極為相似(下圖)。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攀登隊伍在經(jīng)過珠峰東側的一處冰川。此刻珠峰峰頂就在眼前,登頂勝利在望。在珠峰的幾條山脊中間,夾著三個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一共分布有548條冰川,總面積達145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100米以上。冰川的補給,主要依靠印度洋季風帶來的降水。冰川上有千姿百態(tài)、瑰麗罕見的冰塔林,也有高達數(shù)十米的冰陡崖和冰裂隙,以及險象環(huán)生的冰崩、雪崩。這些冰川雖然觀賞性極高,但也是登山者攀登路上的主要障礙和威脅之一。攝影/飛雪靜靜
圖為張遠海工程師在“金山大廳”洞內(nèi)水源入口處進行考察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不管是典型的土樓還是帶有部分土樓基因的其他圍寨,都有著鮮明的宗族色彩,傾全族之力而營建,往往以宗祠為中心,其他建筑形成向心性、封閉性的建筑群。這與潮汕地區(qū)歷史上長期的山海動亂、不同宗族間爭奪資源的械斗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今天,潮汕地區(qū)的不少地方仍保留著濃重的宗族觀念,大名鼎鼎的潮商也往往講究同氣連枝,村莊也多聚族而居。
圖為潮州古城中的黃尚書府,昔日主人黃錦為明代官員,饒平人,曾官至禮部尚書。饒平黃氏家族聚居的八角土樓“道韻樓”之名便得自于黃錦。攝影/吳俊偉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吳俊偉
在陽光的照射下,章子峰的一側顯得金碧輝煌,宛若圣潔的神殿。其他隱入黑暗中的部分,與“日照金山”形成了鮮明的光影對比。章子峰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北面的山峰”,因為它在珠峰以北,兩峰之間隔著一條山坳相連,即通常所說的“北坳”。由中國人開創(chuàng)的珠峰北坡傳統(tǒng)路線,就是經(jīng)由海拔7028米的北坳營地(即C1營地),再轉向東北山脊,最后登頂珠峰。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這是一段壩體非常纖薄的薄壩型邊石壩,壩身底部厚度不過幾厘米,頂部邊緣厚度僅有1—2毫米,像絲帶一樣飄逸靈動。這種邊石壩,是生成于淺而相對靜止的池水邊緣的,受水面控制而頂面平齊,卻得益于水的毛細作用和蒸發(fā)作用而在頂部疊加增長。攝影/田稚珩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圖為潮汕的金漆木雕,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潮汕民居特別是祠堂的建筑裝飾中,以鏤空雕刻、繁復精巧而著稱,并飾以金漆,以彰顯屋主或宗族的雄厚財力和實力,在潮汕地區(qū)的土樓中,也可見到木雕裝飾的身影。
攝影/馬迪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馬迪
為了深入了解鐵枝木偶戲的前世今生,作者在粵東、閩南地區(qū)拜訪了20多位鐵枝木偶藝人。現(xiàn)在,潮汕地區(qū)從事鐵枝木偶表演的全職藝人已經(jīng)非常少見了,汕頭“老玉春香”木偶戲班班主許端杰是其中之一。他是戲班的第三代繼承人,身為80后,他年紀雖輕,但重視傳統(tǒng),而且表演和制作的技藝都很高。2021年9月,許端杰應邀攜劇團參加北京影偶藝術周,表演招牌的原創(chuàng)劇目《三箭定天山》,臺前幕后擠滿了好奇的觀眾(攝影/黃劍豐)。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攝影 / 黃劍豐
在生活中我們會有這樣的經(jīng)驗,在平順流淌的溪流中,如果一塊石頭突然出現(xiàn),就會改變局部水流的走向,讓石頭上方出現(xiàn)一個水流“缺口”。在邊石壩的形成過程中,也可能會有類似情況出現(xiàn)。照片中這個獨特的直角邊石壩,可能就是由于石塊等異物阻擋,改變了原本的弧形沉積系統(tǒng),最終在石塊上方形成了一個直角“缺口”。而后來在某次水流增大時,異物被沖走,直角邊卻依舊保留了下來。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圖為潮州上饒鎮(zhèn)的鎮(zhèn)福樓,也是中國最大的橢圓形土樓。南北長軸約98米,東西短軸長度也有90米,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它身側的青陽樓雖也算得上是大型土樓,在體量龐大的鎮(zhèn)福樓的襯托下也顯得嬌小起來。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可貴的是,KOLK17的“老梅春香”藏品中還包括幾尊獸形木偶,這在如今的潮汕戲班中幾乎已經(jīng)見不到了?!袄厦反合恪钡膽蚺_、繡簾、戲囊(放木偶、道具、樂器的箱子)等也都陳設在KOLK17博物館中。
供圖/李鋆天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在石龍洞“燈臺大廳”,考察隊員們發(fā)現(xiàn)了一段高約20厘米,長達27.13米的超長邊石壩。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圖為廣東汕尾陸豐市大安古寨,寨內(nèi)中心區(qū)域是典型的潮汕主流傳統(tǒng)民居,外圍有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環(huán)形圍屋,最外面還有一圈高大堅固,留有槍眼的寨墻,可謂固若金湯。攝影/黃俊冬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黃俊冬
真菌:蜘蛛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atypicola
蜘蛛:未知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馬來西亞的“金玉樓春”是一個典型的祖輩“下南洋”傳承下來的鐵枝木偶劇團,現(xiàn)任班主吳慧玲女士家是一個傳承了五代的潮州戲曲家族,木偶戲已在她家傳承了三代。她的外曾祖父楊丙金先生一家于19世紀末從潮汕攜潮劇團遷至新加坡,楊先生的外孫女杜愛花(即吳女士的母親)從小進入一家以木偶戲為主的戲班“老榮秀春”學習,最后繼承了這家戲班,后更名“金玉樓春”,上圖的老照片就是“老榮秀春”表演鐵枝木偶戲的現(xiàn)場。吳慧玲女士在帶領戲班的同時,還在檳城建立了鐵枝木偶展覽館兼表演劇場“潮藝館”。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進入“金山大廳”后,考察隊員們開始忙碌起來。張遠海工程師發(fā)現(xiàn)了多級“壩中壩”——在一個壩池之中還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次級壩。從形態(tài)上看主壩明顯更高更厚,故推測它是先形成的。之后可能隨著壩池內(nèi)水流沖積,微小的沉積物推移堆積形成了內(nèi)壩雛形,在某次較大的水文間斷期,壩內(nèi)水位下降,給雛壩頂緣出露水面、礦化加固創(chuàng)造了條件,逐漸形成了壩池內(nèi)部的邊石壩體。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另類的生長:歲月和時代的斑駁涂抹與增刪
伴隨著歲月流逝,風雨侵襲,很多土樓都日益蒼老、殘破,陸續(xù)倒塌。然而,由于鄉(xiāng)村宅基地的約束以及潮汕人不賣祖產(chǎn)、敬祖屋的習俗,一些非文物保護范圍內(nèi)的土樓便以一種民間方式進行著更新和生長。圖為潮州市饒平縣東山鎮(zhèn)東明村的土樓。新房舊樓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鄉(xiāng)村建筑。攝影/溫億中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溫億中
在黔中山區(qū)晴熱如夏的谷雨時節(jié),水潭中的水依然保持著17℃的低溫。大多數(shù)水洞,河道泥沙淤積,河水泛綠不清透。而石龍洞卻截然相反,洞壁干凈光潔,洞底鮮見淤泥,水體清澈透亮,水下2米的景物都清晰可辨,置身其中頗有一種身處墨西哥藍洞的感覺。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石龍洞中許多壩池底部也并不平坦,而是有洞穴沉積物在其中堆疊出不同的層次,甚至形成像穿洞、棧橋等的形狀,猶如一個個天生的盆景。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圖為潮州饒平協(xié)成樓(整體更新后)。原土樓在十幾年前倒塌后,居民們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質地的“新土樓”。潮汕土樓雖然也是聚族而居,但基本是嚴格分戶的,即一座土樓由許多單元拼成,擁有各自的宅基地。新樓便在原宅基上一塊塊拼接而成。在鄉(xiāng)村宗族的共同協(xié)調(diào)下,新房格局統(tǒng)一,對于后建房的人家,也嚴格為其預留出一塊“切塊蛋糕型”的土地空間,等待其加入這個新的“土樓”家園。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石龍洞位于貴陽清鎮(zhèn)市麥格苗族布依族鄉(xiāng)一處喀斯特峽谷中,是一個洞內(nèi)流淌著暗河的水洞。石龍洞洞口位置略高于地表河道,洞內(nèi)暗河是峽谷內(nèi)地表河流“小河”(就是這條河名字)的主要水源,那么石龍洞暗河的水又來自何方呢?考察隊員們在石龍洞上游方向的地表上發(fā)現(xiàn)了3個漏斗口(照片中圓圈所示),可以推測它們也是石龍洞的水源之一。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蘇潤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出,“草”是由許多頂部分枝而基部排列緊密的產(chǎn)孢結構——分生孢子梗聚集而成的,分生孢子梗上鏈狀地密布著可以散發(fā)成粉的分生孢子。子座、孢梗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態(tài)是識別它們的重要依據(jù)。分生孢子梗所釋放的分生孢子飄蕩在空氣中,就如同漫天飛舞的“種子”,去感染更多的蜘蛛。隱藏在枯枝落葉層中死亡的蜘蛛往往無法直接看到其本體,但是從地面伸出的“草”卻非常顯眼。不同種類的蜘蛛蟲草,“草”的形態(tài)不盡相同,本圖及下圖為三種常見的形態(tài)。本圖攝影/溫仕良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石龍洞中的洞穴沉積物形態(tài)非常豐富,不僅有各種類型的邊石壩,還有眾多石柱、石筍、石鐘乳,以及非常罕見的燈臺石——一種生長于池水頂面,由滴水和池水協(xié)同沉積生成的包括底座和頂盤的燈臺形沉積物。照片中這片邊石壩的水池中央,燈臺石的樣貌不夠典型,看上去反倒更神似佇立在寶座上的觀音像,讓人不得不感嘆造物的神奇。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圖為土樓中的居民正扛著農(nóng)具外出。在古老土樓的守護下,他的家族得以躲過漫長歲月中的種種困苦、侵襲和戰(zhàn)亂,綿延至今。因少有宣傳,潮汕土樓大都沒有旅游化,仍保有著質樸本真的風情。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猶如巨龍身上連綿的金色鱗片、又似仙人法術幻化的層層梯田,在地下深處的洞穴大廳中,一片連續(xù)分布的邊石壩景觀赫然出現(xiàn)在了人們面前。一般情況下,溶洞中的邊石壩或是規(guī)模較小、分布零散,或是壩體淺薄細小、壩池干枯缺水,像照片中這樣石壩鱗次櫛比,池水波光瀲滟,堪與四川黃龍五彩池相比的,實在是難得一見。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土樓這種特殊的建筑模式,以福建最為著名,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qū),也有大量的土樓。圖為潮州饒平縣三饒鎮(zhèn)南聯(lián)村的里秀樓,修建于清乾隆年間,由貝灰三合土筑成,墻體泛灰而被當?shù)厝朔Q為灰樓,建筑使用了許多具有潮汕地方風情的裝飾手法,如五行山墻、潮州木雕、嵌瓷等,可謂是土樓“潮汕流派”的典型代表。這座土樓在巔峰時曾有數(shù)百人居住其中,如今住戶已大大減少,且多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距離里秀樓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中國最大的八角形土樓道韻樓。在潮汕地區(qū),擁有數(shù)百年歷史、形制多樣、獨具特色的土樓還有很多。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汪永平
南京工業(yè)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繪圖/李亞龍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在石龍洞最大的邊石壩群大廳里,張遠海工程師發(fā)現(xiàn)了一個高度達2.9米的無水大邊石壩。照片中張工身處邊石壩內(nèi)側,遠遠看去壩池底部與壩體內(nèi)壁上都覆蓋著厚厚的泥巴。但仔細觀察卻會發(fā)現(xiàn),壩身上的附著物其實并不是泥,而是泥質的形如石珊瑚的特殊沉積物——“泥珊瑚”。石珊瑚是濺水沉積形成的洞穴沉積物,而“泥珊瑚”卻呈現(xiàn)出明顯的受重力影響的下垂形態(tài),它們的成因是完全未知的,可能與這里古水文條件的變化有關。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福建龍巖、漳州地區(qū)的土樓群以其古樸雄奇吸引著眾多遠道而來的旅人。其實,廣東潮汕地區(qū)的土樓群同樣如群星璀璨,在許多方面不輸于福建。圖為大名鼎鼎的福建南靖河坑土樓群。攝影/馮木波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馮木波
石龍洞的洞口開在一個幽藍色的水潭中,仿佛一道屏障,把大多數(shù)路過的閑人攔在了洞外,令洞內(nèi)得以長期保持較為原始純凈的狀態(tài)。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潮汕多圍寨,土樓加盟的“建筑大家族”
潮汕地區(qū)古有“無村不寨”的說法,曾有過大量軍事性、封閉型的圍寨,其范疇較為寬泛,類型也十分多樣,是潮汕民居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圖為潮汕地區(qū)汕頭市澄海區(qū)隆都鎮(zhèn)的陳慈黌故居,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凝聚了潮汕主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又效仿中國古典宮廷式建筑,且融入了西方建筑藝術,是中西合璧的傳統(tǒng)民居群。潮汕地區(qū)民居的多樣性,由此可見一斑。攝影/楊玉誠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楊玉誠
連綿的邊石壩鋪滿了洞穴大廳底部,其單體形態(tài)的完美度令人咋舌
順著洞底水流的方向前進,到達水面盡頭后,一個高大的洞穴大廳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在這個寬約15—20米,長約60米的洞廳底部,鋪滿了層層疊疊的邊石壩,甚至在洞廳拐彎后的洞道中,它們依然延續(xù)展布了數(shù)十米。邊石壩是溶洞化學沉積形態(tài)的一種常見類型,單獨的每道壩體總是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根據(jù)水源流速、流量及下墊面的不同,壩池的平面形態(tài)有的呈較為平緩的自由曲線形(專業(yè)術語為水道型),有的呈弧度較大的扇形,有的甚至會呈近圓形。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圖為潮汕地區(qū)的民間節(jié)日“搶財神”。今日潮汕,依舊民俗濃郁,地方風情鮮明。
攝影/吳俊偉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吳俊偉
就像螞蟻線蟲草可以把螞蟻變成“僵尸”,有證據(jù)表明,寄生蜘蛛的蟲草菌也能夠將蜘蛛變成“僵尸”。一些種類的蜘蛛僵尸被發(fā)現(xiàn)都死在了植物葉子的背面,而且它們在死亡的時候肢體都非常舒展,保持著抓握的姿態(tài),并且腹部緊貼葉子。這可能有助于增大蜘蛛身體和葉片的接觸面積,使得蜘蛛不會從葉片上掉下來。本圖攝影/陸千樂
真菌:球束梗孢菌 Gibellula sp.
蜘蛛:屏東巨蟹蛛 Heteropoda pingtungensis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攝影 / 陸千樂
土樓魅力雙生花:中國之最和潮汕風情的共同綻放
潮汕地區(qū)的土樓是中國土樓分布中最西邊的一塊“拼圖”。古老歲月中,土樓的這顆種子由移民帶來并播撒到潮汕大地上,在當?shù)刈匀缓腿宋牡淖甜B(yǎng)下綻放出不同的花朵和風情,這里擁有中國現(xiàn)存的最大八角形土樓、橢圓形土樓,中國地理位置最西、最南的土樓也在潮汕地區(qū)。
圖為意溪鎮(zhèn)蔡家寨圍的外墻,高5米,墻厚60至70厘米,是用貝殼等材料舂成,堅硬如銅墻鐵壁。因為靠近大?;蚺徣牒:恿鳎鄙堑貐^(qū)不少土樓的基礎建材中也摻有大量貝灰,有些土樓的外墻可厚達幾米,十分堅固。攝影/林堉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林堉
如果說遵義大洞灣的邊石壩景觀是以分布密集、規(guī)模宏大而令人驚嘆,那么貴陽石龍洞在邊石壩類型的多樣性和水體景觀的觀賞性上,則更勝一籌。照片中,在流水沉積形成的金色“石瀑”下方,邊石壩中充盈著碧透的池水,翡翠般的色彩,清澈潤澤的質感,將原本幽暗的地下世界,映襯得分外瑰麗。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趙揭宇嘗試了多個拍攝機位,不斷調(diào)整閃光燈參數(shù),以期能更好地呈現(xiàn)出“金山”的樣貌;周黃鶴則攀至“金山”的較高位置,在手機上通過測繪軟件整理測量數(shù)據(jù),繪制洞穴輪廓邊線并標注特征物等信息。攝影/田稚珩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攝影 / 田稚珩
潮汕地區(qū)的土樓主要位于山地或丘陵地帶,在廣闊的濱海平原上,占據(jù)主流傳統(tǒng)民居地位的是以“下山虎”(三合院)及“四點金”(四合院)等為基礎的厝。它們往往排列整齊、數(shù)量眾多,如同大地上的儀仗隊或是團體操。潮汕土樓雖然看起來和這種厝居差異巨大,卻在許多地方都汲取和融入了傳統(tǒng)厝居的基因和裝飾風格。圖為揭陽普寧市華溪村排列整齊如棋盤般的傳統(tǒng)民居。攝影/溫億中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溫億中
從珠峰南坡最后沖頂時,要經(jīng)過一段12米高、異常陡峭的巖石斷面——希拉里臺階。由于登山隊伍發(fā)生“擁堵”,在等待的過程中,攝影師王振拍下了這張珠峰西側的畫面。此時從東方升起的太陽,散發(fā)出金色的光芒,由近及遠地照亮了格重康峰(海拔7952米)、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的山頂。更遠處的希夏邦馬峰(海拔8027米),也隱隱約約露出了它的金字塔狀身影。站在珠峰上,欣賞諸多海拔七八千米雪山的日照金山畫面,還有遠處天際線附近的維納斯帶、地影等景觀,這樣的“上帝視角”令人終生難忘。攝影/王振
張遠海 中國地質調(diào)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站在珠峰峰頂向北眺望,映入眼簾的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以及該峰兩側如冰河一般流淌的東絨布冰川(章子峰右側)和西絨布冰川(章子峰左側)。珠峰地區(qū)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現(xiàn)代冰川中心。山脈的屏障作用,阻擋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移和由北往南寒潮的侵襲,形成了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南側暖濕與北側干寒的顯著差別。總體而言,珠峰北坡的冰川數(shù)量少于南坡,但總面積卻大于南坡。據(jù)康世昌研究員主編的《珠穆朗瑪峰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變化評估》表明:因為氣候變暖,自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珠峰地區(qū)冰川整體處于萎縮狀態(tài)。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圖為2006年潮州饒平新圩鎮(zhèn)長彬村一帶的衛(wèi)星地圖,長彬村擁有建造于元明清時期的十八座土樓,各不相同,饒有趣味。其中最古老的土樓始建于元代,比饒平置縣還早一百多年。長彬村附近數(shù)個村落也都擁有各自的土樓群。十幾年過去了,因為缺乏維護,當年衛(wèi)星圖中的土樓不少已經(jīng)殘破和倒塌。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從珠峰南坡最后沖頂時,要經(jīng)過一段12米高、異常陡峭的巖石斷面——希拉里臺階。由于登山隊伍發(fā)生“擁堵”,在等待的過程中,攝影師王振拍下了這張珠峰西側的畫面。此時從東方升起的太陽,散發(fā)出金色的光芒,由近及遠地照亮了格重康峰(海拔7952米)、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的山頂。更遠處的希夏邦馬峰(海拔8027米),也隱隱約約露出了它的金字塔狀身影。站在珠峰上,欣賞諸多海拔七八千米雪山的日照金山畫面,還有遠處天際線附近的維納斯帶、地影等景觀,這樣的“上帝視角”令人終生難忘。攝影/王振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登山者攀登珠峰,有一條傳統(tǒng)路線,是經(jīng)由珠峰的東北山脊登頂。上圖為珠峰北壁“正臉照”,珠峰呈現(xiàn)出經(jīng)典的金字塔造型?!敖鹱炙钡淖髠取斑吘€”,就是珠峰的東北山脊。因為珠峰北壁極為陡峭,冰雪無法掛在巖面上,因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峰的巖石層理。其中從海拔8600米至峰頂,由灰?guī)r、大理巖構成;海拔8200米至8600米之間,由大理巖和千枚巖構成;海拔7050米至8200米,由大理巖和片巖組成。而登山者要經(jīng)過的三個陡峭臺階(第一、第二、第三臺階),都位于海拔8500米至峰頂之間的東北山脊上。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珠峰與卓奧友峰,對于外來人而言,它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登山的世界,一個科學的世界……但是當攝影師向日葵小鹿來到這里,她卻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她沒有想到的正常的,與其他地方?jīng)]什么區(qū)別的人的生活的世界,除了他們家里的窗戶能看到雪峰外。在卓奧友峰下的一戶藏民家中,德桑卓瑪正神情專注地將酥油茶倒入罐中,圖片中柔和溫暖的色調(diào)讓人倍感溫馨與恬靜,此情景很像荷蘭畫家約翰內(nèi)斯·維米爾在17世紀創(chuàng)作的世界名畫《倒牛奶的女仆》。
回到人間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海底的地形和環(huán)境豐富多樣,是科研工作者夢寐以求的探索對象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上午7點56分,登山家劉政登頂珠峰,這張圖片是他站在峰頂朝西側拍攝的。畫面左側,珠峰自身的影子投射在附近的山峰和云霧上。那些曾經(jīng)巍峨聳立的7000米級、8000米級山峰,此刻在珠峰面前顯得有些“矮小”。畫面右側,有兩座8000米級山峰——卓奧友峰和希夏邦馬峰現(xiàn)身,此外還有一些7000米級的山峰如格重康峰、普莫里峰等。平常我們所見到的珠峰圖片,一般都是攝影師站在低海拔地區(qū),鏡頭對準珠峰,來拍攝珠峰。真正能像劉政這樣,站在珠峰峰頂上,環(huán)繞四周拍攝周圍景觀,就比較罕見了。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圖是一只幽靈蛛,因其腿的長度是身體的3倍,它也被稱作蜘蛛界的“大長腿”。被蜘蛛蟲草菌感染的幽靈蛛,并不會長出“草”,而是身體和長腿的關節(jié)處會被白色的粉末狀物質包裹,像是一只正在洗泡泡浴的蜘蛛。真菌:球束梗孢菌 Gibellula sp.
蜘蛛:家幽靈蛛 Pholcus phalangioides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希夏邦馬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中段,它是14座海拔8000米級山峰中唯一一座完全在我國境內(nèi)的山峰。一座雪峰往往會有千萬個面孔,不會讓你一眼看穿,你的視角稍微變換一下,它的模樣就會大不相同。希夏邦馬峰給予人們的形象大多是在北坡登山大本營看到的,那是一個橫臥在那里的維納斯的形象,而圖片中希夏邦馬峰的形象人們卻很少看到,因為這是在希夏邦馬峰東北方向看到的,它像一只張開翅膀的雄鷹,這只雄鷹仿佛是這戶藏族同胞的房屋的守護神。在藍天的映襯下,雪峰上的積雪和巖石清晰明艷,高大的雪峰似乎直逼在你眼前,但實際上此處距希夏邦馬峰的直線距離還有20公里。
回到人間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太平洋赤道環(huán)流“立交橋”結構示意圖???繪圖/王航
長期以來,海洋學界對太平洋赤道環(huán)流的研究更多聚焦在表層和次表層環(huán)流上。隨著人們對中下層洋流研究的深入,逐漸了解了赤道環(huán)流存在上中下層流動方向各異的“立交橋結構”(如圖),而且各個層次的環(huán)流運轉都會發(fā)生季節(jié)性的變異。洋流變化也會造成海洋環(huán)境災害。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在珠峰北坡的東北山脊海拔約8750米處,幾名攀登者正在進行最后的努力,此刻沖頂在望,體力消耗卻已到達極限。這些攀登者也許沒有注意到,他們身后的巖石縫里,悄然躺著一具攀登者的遺體。人類首次正式攀登珠峰,始于1921年。1921、1922年英國遠征隊兩次都未能登頂珠峰。在1924年的攀登中,英國登山成員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失蹤,此前人們看到他們已經(jīng)到達了海拔8600多米的高度。馬洛里的遺體直到1999年才被發(fā)現(xiàn),他和歐文是否真的登上了頂峰,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一個世紀以來,人類攀登第一高峰的熱情始終沒有減退。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畫面中的雪峰是梅里雪山最南端的納松秋根,它的海拔為5832米(本文涉及到的海拔皆為地圖標注海拔或徒步中的GPS實測海拔)。在納松秋根兩側還有兩座山尖出露的衛(wèi)峰。從人們熟悉的梅里雪山東坡望去,女神峰緬茨姆峰形挺拔,而納松秋根只在緬茨姆的西南露出一個山尖,納松秋根與緬茨姆的關系就仿似舅舅守護著外甥女,面向北面的女婿卡瓦格博。但是在梅里雪山南部的云嶺鄉(xiāng)向納松秋根走去,納松秋根就成了“主角”,它身姿優(yōu)雅、端莊,而緬茨姆的峰形更為“敦實”。因此在云嶺鄉(xiāng),女神峰就變成了納松秋根,緬茨姆反而成了守護著外甥女的舅舅。攝影/白繼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白繼開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整個梅里雪山考察過程中,隊員們都練就了一身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本領(攝影/譚成)。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譚成
在崗嘎鎮(zhèn)的一個村莊,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以其挺拔的身姿傲立在村莊的東南方,攝影師用鏡頭定格了這座雪山下的村莊生活中最為平常的一瞬。在一個面積不大的廣場上,村民們正聚集在兩組從外地而來的商販周圍,討價還價,挑選商品。這樣的畫面很像內(nèi)地鄉(xiāng)村的“趕集”,這些走鄉(xiāng)串村的小販不僅為當?shù)厝颂峁┝讼∪钡奈镔Y,同時也是村民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畫面左側的商販正在販賣土豆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幾名藏族男性正在周圍攀談,生意冷清。而畫面右側賣衣服的商販周圍則熱鬧了許多,小車已被村民圍得水泄不通,而且多是婦女和兒童,他們顯然對這些物美價廉的衣服更感興趣。同時,這個村子似乎也在悄然發(fā)生著一些大的變化,許多工程機械如挖掘機和重型卡車等開始進入村莊,到處堆放的石頭似乎預示著這里不久將有一座嶄新的建筑拔地而起。這個村莊雖然就在8000米級雪峰的腳下,但是它還是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和發(fā)展的景象。
回到人間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本文作者為了拍攝60余公里長的梅里雪山全景,特地根據(jù)氣象預測,在合適的天氣下,購買了云南麗江與西藏拉薩之間的往返機票,在8000多米的空中拍下了這張由東向西看到的梅里雪山全景。畫面中梅里雪山最主要的雪峰清晰可見,繚繞的云海仿似成了天上與人間的分界線,畫面近景左下角的雪山則是白馬雪山。位于云南德欽縣與西藏左貢縣、察隅縣交界處的梅里雪山,東西兩側分別為瀾滄江河谷和怒江河谷,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畫面正中最高的山峰),本文中的西、南方位就是以卡瓦格博為中心來界定的。攝影/白繼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白繼開
圖拍攝于崗嘎鎮(zhèn)孔目村,閑暇之余,村子里的幾位婦女正坐在一條小路上編辮子,辮子里夾著一條條彩色的絲線作為裝飾。孩子們在看著,就這樣他們跟隨著母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然地一代代成長起來。
回到人間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以載人和無人深潛器為主體的深海探索和研究,適合開展短期作業(yè)。而要實現(xiàn)對全海深海洋環(huán)境的長期、連續(xù)、同步觀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過深海潛標等海洋觀測裝備(下圖),以及遙感衛(wèi)星、陸上雷達等天空和陸地上的觀測裝備構建一體化的區(qū)域海洋綜合立體觀測網(wǎng)。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潮汕鐵枝木偶戲不僅在表演方式上獨具特色,這些木偶本身也非常精美,且頗有講究。木偶戲班通常會把木偶的頭、身、服飾等不同部件分開保存,各部件對應特定的角色性別、身份、年齡等,待到表演前再組合完整。如果對鐵枝木偶文化不了解,在組合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狀況,這個問題在德國博物館的“老梅春香”展覽中就很明顯。本頁展示了潮汕本地保存的幾尊精美的鐵枝木偶,部件的組合比較嚴謹。我們將相應信息標注在了每尊木偶旁,供讀者參考。愿這些木偶能夠在國內(nèi)或國外、傳統(tǒng)或新潮的戲中“活下去”,而不是沉寂于博物館。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人站在珠峰上究竟能看多遠?上圖為簡單示意圖:假設地球是理想的球形,人站在珠峰上看遠方,視線與地球球面產(chǎn)生一個切點,這個切點就是人的視線能看到的最遠點。人到切點的距離,就是人所能看到的最遠距離。通過公式,可算出人站在珠峰上最遠能看到大約336公里的地方。繪圖/宋翰笛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近些年,隨著流入我國近海的“黑潮”的增強,大量的營養(yǎng)鹽物質被其帶入近海,成為我國近海滸苔(攝影/王少青)、赤潮等生態(tài)災害頻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
汕頭澄?!袄嫌翊合恪辫F枝木偶戲班的班主許端杰手執(zhí)鐵枝,從劇簾后操縱著木偶。這尊木偶叫“紅蟒袍”,也就是“狀元”的角色。這位狀元頭上佩戴的“繡花狀元幞”是一頂頗有地方特色的帽子,中間繡有用潮繡制作的花朵。許班主在家中自己搭建了一個鐵枝木偶戲臺,拍攝這張照片時,他正在用這個戲臺向攝影師介紹鐵枝木偶操控的基本動作:推、拉、提、撥、抖,和水袖的運用:翻、拋、繚、繞、打。只用三根鐵枝,藝人就能操縱木偶如同真人一樣表演傳統(tǒng)戲曲中的各種動作,包括水袖、舞劍、射箭、耍刀等等。
攝影/方文奇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攝影 / 方文奇
圖表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西藏科學考察隊《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科學考察報告——現(xiàn)代冰川與地貌》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空氣中飄浮的蟲草菌的孢子降落到蜘蛛的身體上,在其體表萌發(fā),轉而進入體內(nèi)并生出發(fā)達的菌絲,利用蜘蛛體內(nèi)的營養(yǎng)物質成長和繁殖,最終耗盡蜘蛛的全部營養(yǎng)。蜘蛛線蟲草的菌絲會在寄主背部的體壁上找到開口或柔軟的地方長出子座,形成并釋放出新的孢子。而菌絲幾乎將蜘蛛整個覆蓋,使得蜘蛛的分類特征變得很難看清,有時甚至看不出是一只蜘蛛。
真菌:某種蟲草 Cordyceps sp.
蜘蛛:未知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是世界第六高峰,東距珠穆朗瑪峰的直線距離僅30余公里。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高寒之地,竟然分布著幾十個村莊。在海拔8000多米的雪山腳下,村民們完全按照最自然的狀態(tài)生活在這里。圖拍攝于定日縣崗嘎鎮(zhèn)的奶瓊村,這里距卓奧友峰直線距離僅40余公里,但從圖片中看,它們之間好像近在咫尺,這不僅僅是相機鏡頭拉近的緣故。如果你在現(xiàn)場的話,也會看到卓奧友峰近在眼前,這一方面是因為雪峰十分高大,另一方面是雪峰上的冰雪明亮的緣故。傍晚的村莊一派寧靜祥和,卓奧友峰上空旗云飄蕩,雪山成為了這個村莊一種背景式的存在。
回到人間
從2021年夏遵義洞穴協(xié)會的王子源第一次進入大洞灣,發(fā)現(xiàn)了罕見的“地下黃龍”景觀,到今年4月為了完成這篇報道,本刊編輯部組織了探洞隊伍,并邀請中國地質調(diào)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張遠海加入,多次進入洞中考察、拍攝,大洞灣洞及其內(nèi)部邊石壩景觀的分布情況現(xiàn)已有了初步的探察結果。這張大洞灣洞穴圖,探測人員為:張遠海、周黃鶴、田稚珩、曾學浩、趙揭宇;清繪:容悅冰、周黃鶴。大洞灣洞(下游羅家洞方向尚未走完),初步探測長度為647米。洞中有兩處集中分布的邊石壩群:規(guī)模最大一處為“黃龍大廳”,連續(xù)分布邊石壩區(qū)域總長度約 140米;在溶洞上游的“金山大廳”,邊石壩分布區(qū)域長度約40米。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2017年,中國在南海成功開采可燃冰,實現(xiàn)了每日取氣量達到一萬立方米、連續(xù)產(chǎn)氣一周的預定目標,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開發(fā)可燃冰的國家。攝影/郭俊峰
漳州市東山縣的鐵枝木偶傳承人陳銀龍正在表演他的代表作品《說唱臉譜》,這顯然是一場不那么“傳統(tǒng)”的表演:木偶會噴火、變臉,表演者僅一人,舞臺與表演者之間無劇簾相隔。陳銀龍喜歡開發(fā)鐵枝木偶的特技表演,他的演出以新奇的特效見長。他家的家族劇團為“新藝”鐵枝木偶潮劇團,也被稱為陳家班,由他父親陳加申組建。一開始,陳加申不支持子女學習鐵枝木偶戲,要求他們用功讀書考學,所以孩子們只能偷偷去看劇團的排練和演出。21世紀后,鐵枝木偶戲逐漸式微,演出場次過少,發(fā)不出工資,劇團30多位木偶戲表演師傅紛紛離開,整個劇團面臨解散的危機,陳加申這才開口請子女學習,最終陳家子女紛紛走上了傳承之路。攝影/賴小兵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攝影 / 賴小兵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上,“發(fā)現(xiàn)”號無人深潛器發(fā)現(xiàn)了一只很奇特的海星。深海的海山一般都起源于洋底火山。海山在地球上所有洋盆中都存在,已經(jīng)被人類確認的海山超過14500座。迄今為止,我們僅僅探索了海山總數(shù)的1%,深海海山是目前地球上最多見,卻最缺乏了解的海洋結構和生物群落之一。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在追溯“老梅春香”來源的過程中,作者發(fā)現(xiàn)它曾流入東南亞,在泰國被使用了一段時間。早年間因水災、戰(zhàn)亂頻仍等原因,離開潮汕遷至東南亞的華僑眾多,包括鐵枝木偶戲在內(nèi)的潮汕文化也隨之傳播到了東南亞,傳承至今。這張照片拍攝于2017年的馬來西亞檳城,兩位華文中學的學生正在馬來西亞鐵枝木偶劇團“金玉樓春”的指導下試著操縱木偶。鐵枝木偶戲的表演通常由三位藝人完成,表演者握住連接木偶的鐵枝,根據(jù)劇本,配合音樂,控制木偶完成各種動作。供圖/吳慧玲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本圖及下圖兩個圖表分別是全世界登頂珠峰人次、死亡人數(shù),以及中國歷年登頂珠峰的人次。其中各國登頂珠峰不到11000人次,中國登頂珠峰不到900人次,人數(shù)不到600人。自2003年開始進行珠峰商業(yè)攀登以來,中國攀登珠峰的人數(shù)有了明顯增長,但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登頂人數(shù)銳減。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蟲草菌是寄生在昆蟲、蜘蛛和螨等節(jié)肢動物上的真菌的統(tǒng)稱,但也有些種類寄生在植物及其他真菌上。因外形上由充滿菌絲的僵硬蟲子尸體(菌核)和形似“草”的子座組成,故被形象地稱為蟲草菌或蟲草。我們將蟲草菌中感染蜘蛛的種類統(tǒng)稱為蜘蛛蟲草。潮濕、溫暖的環(huán)境是蟲草菌喜歡的,很適合蟲草菌的繁衍。
真菌:蜘蛛線蟲草(Ophiocordyceps caloceroides)
蜘蛛:捕鳥蛛科 Theraphosidae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蜘蛛確實是蟲草菌一個不錯的寄主,在這個星球上生存著超過4萬種蜘蛛,它們分布廣,適應性強,在各大陸的各種生境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生境,甚至在生境嚴酷的南極也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身影。目前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有22個科的蜘蛛會被蟲草菌寄生,它們是原蛛亞目和新蛛亞目的主要類群。繪圖/劉東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抬頭可見8000米級的雪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對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山下的當?shù)厝藖碚f,雪山已經(jīng)成為他們生活中“視而不見”的一部分。在卓奧友峰和珠峰地區(qū),攝影師走進雪山下的這些村莊,走進了當?shù)厝说纳?,拍下了各種各樣真實鮮活、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人們開始在雪山下建房子,不久之后,他們將會詩意地棲居在雪山腳下……不遠處雪山腳下風沙彌漫,而近處卻有人在洗頭發(fā),仿佛這是互不干擾的兩個世界……在8000米的雪山下,幾頭牦牛怡然自得地臥在草地上,女牧民若有所思地從牦牛群中穿過,仿佛她剛剛從雪山走來……夕陽下,一位藏民正在自家的院子里馴狗,屋后便是巍峨壯麗的雪山。在雪域高原上,藏獒是藏民們最忠實的朋友……在這里,生活之流在自然流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攝影師的存在,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雪峰退居幕后,成為一種若有若無的存在。
回到人間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歷年不同時間段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者總人數(shù)統(tǒng)計
數(shù)據(jù)來源/華大運動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在南美洲哥倫比亞的La Isla Escondida自然保護區(qū)里,一只捕鳥蛛靜靜地躺在苔蘚上,從它身體上,幾叢如同“火焰”般的物質生長出來,那就是殺死這只捕鳥蛛的真菌——蜘蛛線蟲草。真菌:蜘蛛線蟲草(Ophiocordyceps caloceroides)蜘蛛:捕鳥蛛科 Theraphosidae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目前,全世界可潛入6000米以上深度的載人深潛器僅有八艘,分別屬于中國、美國、法國、日本和俄羅斯。其中我國有“奮斗者”號、“深海勇士”號(攝影/張桅)和“蛟龍”號三艘深潛器。十多年前,我國載人深潛的能力只能到達水下600米,如今已經(jīng)可以潛入水深10909米的馬里亞納海溝底部。
他們這種對待自然景觀的態(tài)度,其實是把自然當作對象的“對象化”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攝影是一種“對象化”的攝影。他們這些外來人對珠峰的這些反應,并不是一種天經(jīng)地義的正常反應。而當?shù)厝藢@些8000米以上雪峰的反應與他們完全不同,二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一個是對象化的世界,一個是生活的世界。圖為卓奧友雪峰(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下的定日縣崗嘎鎮(zhèn)協(xié)嘎村,藏族女孩巴旦正在屋里專心織布,完全不為窗外的美景所動。她與卓奧友雪峰的關系,不是一種“對象化”的關系,而是一種水乳交融的共存的關系。上下兩幅圖片形成一種對話,它們分別映射著兩個世界,一個是頭腦中帶著一整套科學概念和理論的人與珠峰組成的對象化的世界;另一個是原住民與雪峰形成的生活的世界,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早已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這里是他們的家園,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回到人間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圖中,許端杰正在制作木偶的帽子。除了為自己的戲班制作木偶和道具外,一些鐵枝木偶藝人也接受外部訂單,其中包括來自海外的訂單,因為制作的手藝涵蓋潮繡、木雕、大吳泥塑、潮劇盔頭等非遺技藝,目前僅由國內(nèi)藝人掌握(攝影/許佳鈿)。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攝影 / 許佳鈿
圖中一家三口正共進晚餐,窗外便是金字塔般的珠峰。但他們對珠峰、卓奧友峰、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等并沒有形成像我們頭腦中那樣的概念,也不會把它們當作認識的對象、審美的對象……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還沒有對象化、概念化……他們與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分離,他們對于生活是完全投入,無需反思的,他們一往情深地投入到生活當中。人生的意義在這種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從他們的笑容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信賴與滿足。
回到人間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無人深潛器和載人潛水器在我國南海海底“海馬”冷泉開展聯(lián)合科考的場景示意繪圖?!昂qR冷泉”是中國管轄海域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大型活動性海底冷泉,為科學家開展“冷泉”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繪圖/宋翰笛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圖為測繪專家陳剛與兒子陳李昊登頂珠峰,在峰頂上進行北斗衛(wèi)星導航測試的場景(攝影/明瑪頓珠)。陳剛作為測繪專家登頂珠峰,具有一定標志意義——珠峰不僅是登山家的珠峰,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珠峰。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在崗嘎鎮(zhèn)東巴村,攝影師在村里偶遇了一戶正在修建房屋的人家。對于藏民來說,建房是他們?nèi)松械囊患笫拢宓娜硕紩^來幫忙。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聚集在這間仍未完工的房間里,大家席地而坐,正在享用主人家準備的各式各樣的零食和點心。這張照片真實而生動地揭示了每個人的精神風貌,在他們的臉上,看不到一絲倦意,他們兩兩交流著,他們的手正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動作,有的在抽煙,有的在劃手機,有的端著茶杯在喝茶,有的拿著食物剛要送入口中……圖中看似沒有中心人物,又仿佛每個人都是中心……此刻窗外的雪峰也特別精彩,夕陽灑金,旗云曼舞,但是整個屋子里卻沒有一個人多看一眼。他們隨著生活的節(jié)奏自由前行,而不會停下來去對象化地反思這些東西。對于珠峰和卓奧友峰,他們一出生就遇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些諸如海拔、雪峰等概念,也不會將其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山峰比較,因此他們不會覺得這些雪峰如何神奇、如何美……與雪峰頂飄舞的旗云相呼應,窗外有一個小煙囪正飄出裊裊炊煙,偌大的窗戶向著雪峰方向洞開,光線好像發(fā)自雪峰,涌進了屋中,剛好有一個人手機的手電筒不小心開了,發(fā)出星星一樣的光……一個房屋在雪山腳下建起來了,在天地之間,因為建造房屋,人們從四面八方來了,房屋敞開窗戶,呼喚著神的眷顧,雪山就是藏族人心中的神靈……于是天地人神在此聚集。
回到人間
富鈷結殼是一種寶貴的深海礦產(chǎn)資源,它們一般每100萬年才增長1—6毫米。富鈷結殼主要出產(chǎn)在深海的海山和海臺頂部,西、中太平洋的海山區(qū)被認為是全球富鈷結殼的最主要產(chǎn)區(qū)。世界各國對富鈷結殼的調(diào)查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截至目前,已有日本、中國、俄羅斯、巴西和韓國五個國家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富鈷結殼勘探合同。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可燃冰在地質上被稱為天然氣水合物,從中能分離出甲烷。有科學家提出,僅僅是海底的可燃冰儲量就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攝影/郭俊峰
2017年,英國王儲查爾斯和王妃卡米拉訪問馬來西亞時,也在潮藝館向吳女士學習了一番鐵枝木偶的技法。
供圖/吳慧玲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阿里地區(qū)境內(nèi)保留著大量的洞窟建筑遺跡,尤其是南部的札達、普蘭兩縣。這些洞窟建筑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類型多樣,而且歷史非常悠久,是西藏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建筑形式。它們是由遠古人類居住的洞穴發(fā)展演變而來,不僅代表了這一帶古老的居住文化,而且是藏族建筑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為札達縣托林鎮(zhèn)的古格王國遺址,它是一座集生活、軍事、宗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洞窟建筑群。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達縣香孜鄉(xiāng)夏朗村洞窟群
這處洞窟群沿河而建,這也是阿里洞窟建筑的一大特色。這里的洞窟建筑群落主要分布在朗欽藏布(象泉河)、馬甲藏布(孔雀河)等河流沿岸的山體上。山體巖性疏松,河流在這里深切出了陡壁,于是人們在陡壁上開鑿洞窟,依河而居。而且,雖然阿里地區(qū)平均海拔較高,但象泉河、孔雀河流域周邊海拔較低,且氣候較為溫和,農(nóng)牧兼宜,相對適宜居住,因此這些地方也是洞窟建筑的主要分布區(qū)域。在這些地方,能看到面對降雨降雪導致的水土流失,人們修繕維護洞窟的痕跡,也能看到滲水坍塌的廢棄洞窟。這些痕跡的背后,是阿里的先民們面對自然努力求生的歷史。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達縣托林鎮(zhèn)多香遺址
盡管大部分洞窟內(nèi)早已空無一物,但從洞壁上厚厚的煙垢積炭,地面上的灰燼、動物骨頭和鵝卵石塊,以及一些洞窟內(nèi)的壁畫殘像、甲胄殘片,可以看出阿里洞窟建筑的豐富內(nèi)涵。本跨頁圖片均出自札達縣托林鎮(zhèn)多香遺址,圖中老人是多香遺址守護人頓珠次仁,他向攝影師展示了遺址內(nèi)殘存的匾額(下圖)和象雄時期的盔甲殘片(下圖)。此外,根據(jù)《世界地理概況》一書中的記載,札達和普蘭地區(qū)是古代象雄文明的中樞地帶,這一帶的洞窟也常作為修行者的修煉巖洞,所以留存著很多佛窟、經(jīng)洞。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阿里地區(qū)地域遼闊,處于交通要道,自古便與南亞等地域保持著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的頻繁交流,是多種文化的交匯地。這里的洞窟建筑不僅是當?shù)孛癖姷纳顖鏊?,也曾是鄰國商人、工匠、僧侶的居所,見證了與周邊地區(qū)的各種文化交流。而這種交流也反映在洞窟建筑的發(fā)展上,在這個過程中,阿里洞窟建筑的形式和內(nèi)涵都變得越來越豐富,成為一種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它們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達縣香孜鄉(xiāng)角孜村洞窟群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阿里地區(qū)還有不少居民居住在這些洞窟中,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逐漸修建起新房,到現(xiàn)在為止,幾乎所有村民都搬離了洞窟,住進了新建的藏式平頂房。可以說,阿里的洞窟建筑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它們以遺址的姿態(tài)矗立鄉(xiāng)村一側,呈現(xiàn)出“一村一洞窟群”的景觀。藍天白云、土林奇觀、洞窟群、新民宅、水泥路、牦牛群、田園綠苗,構成了阿里的新風景。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在阿里南部至今留存著規(guī)模宏大的洞窟建筑群遺跡,它們開鑿在陡壁上,有的洞窟數(shù)量可以達到數(shù)千座,這是在西藏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人們在山上掏挖洞穴居住或修行,這與當?shù)厝狈κ^和木材等建筑材料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簡單的棲身之所變成了規(guī)模不等的洞窟建筑群,形式也逐漸豐富。阿里目前保存下來的大型洞窟群大多是古格王國時期的遺跡,如皮央東嘎、多香、香孜遺址等。圖為皮央東嘎遺址中的皮央洞窟群。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達縣達巴鄉(xiāng)曲龍村穹窿銀城
札達縣的地貌以土林為主,究其構成,有的地方以半固結含礫卵石土層為主,有的地方以固結程度高的粉砂質黏土為主,形成形態(tài)不同、高度各異的土林,為洞穴的開鑿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這可能是土林中遺留了成千上萬洞窟的原因之一。普蘭縣境內(nèi)的地質情況相似,只是受到的切割不如札達盆地深,沒有形成土林地貌。圖為土林中的洞窟建筑群——象雄的都城穹窿銀城。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達縣托林鎮(zhèn)皮央洞窟群
在大型的洞窟群中,洞窟的功能和用途更加細分,有普通民居、佛殿、藏兵洞、儲存糧食的倉庫等。這使得整個洞窟群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不但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生活所需,還具備防御等功能。圖為皮央洞窟群中現(xiàn)存唯一經(jīng)洞的內(nèi)景。由于洞窟靠近村子,里面冬暖夏涼,現(xiàn)在村里人還在把一些洞窟作為牲口圈或者儲藏糧油肉制品的倉庫。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圖為一位當?shù)厝巳ザ纯呃锶〈娣诺募沂病?/p>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一號洞窟的壁畫則以曼陀羅題材為主(本圖),頂部藻井為“斗四套斗”式樣,即四層方形由大到小層層套疊(下圖)。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達縣托林鎮(zhèn)皮央東嘎遺址
皮央東嘎遺址的三座宗教類洞窟從東到西依次排開,一號洞窟居中,二號洞窟與三號洞窟分別位于它的東西兩側。這些洞窟內(nèi)部保存著精美的壁畫,藻井樣式也極富特色。圖為二號洞窟內(nèi)的壁畫,壁畫以小佛像的形式呈現(xiàn),每尊小佛像均坐于獨立的蓮花座之上,有圓形的頭光及背光,樣式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藏西阿里 這里有寶貴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這只蜘蛛在生前并沒有抓牢葉子,于是紡織器所泌出的最后蛛絲,將它懸掛在了葉片上。隨風飄蕩的感染者,同樣可以作為蟲草菌釋放孢子的良好媒介。只是不知道這是偶然現(xiàn)象,還是這種蜘蛛蟲草菌感染蜘蛛之后的必經(jīng)流程。截至2019年,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的寄生蜘蛛的蟲草菌有90種,還有更多的蜘蛛蟲草有待發(fā)現(xiàn)。攝影/溫仕良
真菌:蜘蛛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atypicola
蜘蛛:貓蛛科 Oxyopidae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圖這個看起來像蝎子一樣的動物還是蜘蛛的尸體,蟲草菌將這只蜘蛛包裹得嚴嚴實實,在蜘蛛身體的末端長出了“蝎子”的尾巴,那就是蟲草菌的子座。這只可憐的蜘蛛是一只跳蛛,是蜘蛛蟲草菌主要感染的對象(攝影/溫仕良)。
真菌:蜘蛛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atypicola
蜘蛛:跳蛛科 Salticidae
蜘蛛蟲草菌 森林里的微觀蜘蛛“殺手”
攝影 / 溫仕良
梅里雪山冰川的發(fā)育主要是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充沛的降雪為梅里雪山冰川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梅里雪山也是我國低緯度低海拔的海洋性冰川的代表,冰川補給多,消融也多,活動性強。海洋性冰川因為流速快,對所處的山谷有著強烈的切割與掘蝕,兩邊坡壁上的石塊會不斷地落到冰川上。冰川又將碎石輸送下來,因此就在冰體中夾雜了大量碎石。曲那通冰川的冰舌缺少了冰清玉潔之感,更像是一條匍匐蜿蜒在山谷中的黑色長龍。攝影/李世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李世朋
梅里雪山共有冰川55條,有6條冰川面積大于5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一條為卡瓦格博西北坡的甲興冰川,在梅里所有的冰川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卡瓦格博東坡的明永冰川和斯農(nóng)冰川。曲那通冰川雖是梅里第二大冰川,但卻并未得到過多的關注,更是鮮有人至,所以關于它的影像和文字資料并不多。曲那通冰川位于卡瓦格博峰的西南坡,從海拔6465.4米處“流淌”而下,通過冰川發(fā)育處的圖片可以看出,越向高處,冰體就越顯得潔白瑩潤。攝影/白繼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白繼開
當才錯是位于卡瓦格博西南方約24公里處的一處高山湖泊。想要前往當才錯,需要翻過多個埡口和牧場,本文作者就在路上遇到了大雪,大雪將石塊湮沒,判斷不準的話,一腳下去,很容易踩空。上圖雪山為從當才錯埡口拍到的卡瓦格博,與人們熟悉的從東坡見到的卡瓦格博的峰形截然不同(攝影/李耀峰)。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李耀峰
當才錯海拔4500米,面積約10.33萬平方米,是梅里第一大湖。雖然是梅里第一大湖,但是真正見過它容顏的人卻不多,因為地勢險峻,很少有人能抵達當才錯,這個湖還是十多公里外的阿丙村和崩嘎村村民求雨的神湖。湖周三面環(huán)山,只在西側有一個小小的出水口。根據(jù)初步判定,它是冰川刨蝕形成冰斗后,冰川逐漸消退,冰斗內(nèi)積水而成的冰斗湖。當才錯是梅里民間地理考察項目發(fā)起人廖正通過衛(wèi)星地圖找到,隊員們又實地到達的一個湖。攝影/李世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李世朋
圖為考察隊員翻越當才錯埡口的碎石路,翻過這一埡口,就能見到閃爍著藍光的當才錯了(攝影/李世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李世朋
在梅里雪山南部,有一個水面平靜、色如翡翠的湖泊,這便是許東錯(漢藏翻譯者亦將本文中的許東錯、當才錯譯成許東措、當才措)。要抵達這個深藏在梅里群山中的湖泊,一睹她的芳姿并不容易。作者一行人由多克拉埡口(海拔4479米)到扎素通岔道(海拔3700米),再到拉卡卓拉牧場(海拔4055米)后翻越曲扎埡口(海拔4600米),才見到了許東錯,由許東錯過通壩埡口(海拔4470米)后,經(jīng)過緬茨姆河谷營地(海拔3373米),翻越尼色拉古埡口(海拔4680米)后,經(jīng)過尼色牧場(海拔3510米),抵達上雨崩村(海拔3200米),才算完成了對“梅里之心”的探尋。圖為曲扎埡口兩側的巖石有水滲出,水量雖不大,卻也能匯聚成溪。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許東錯:神鳥眷念的“梅里之心”
許東錯附近是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阿丙村的傳統(tǒng)牧場,許東錯周長約1000米,水域面積約2.48萬平方米,儲水量為1萬—1.5萬立方米,湖面海拔3908米。在藏語里,許是鳥,東錯是海拔較高的湖泊,這個得名與許東錯的形狀相關,因為從高處俯瞰,許東錯就像是一只張開翅膀的鳥。又由于許東錯位于梅里群峰較居中的位置,且又像一個心形,所以又有“梅里之心”的說法。當然,絕色天成的許東錯深藏在梅里群山中,只有附近察瓦龍鄉(xiāng)和云嶺鄉(xiāng)的牧民,以及少數(shù)戶外人見過她的芳姿。攝影/白繼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白繼開
圖為從尼色拉古埡口東側俯瞰山谷中的雨崩村,山下林草豐茂,山上白雪皚皚。攝影/白繼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白繼開
尼色拉古埡口是從梅里雪山由東向西唯一可眺望到的埡口,這處埡口也位于滇藏兩省區(qū)交界處。圖中便是從尼色拉古埡口西坡看尼色拉古埡口,埡口海拔4680米。有意思的是,埡口兩側的山體,南側的向陽面和北側的背陰面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特點,向陽面流石成“瀑”,背陰面冰雪覆山。翻過埡口便是當?shù)啬撩竦膫鹘y(tǒng)牧場——海拔3510米的尼色牧場。攝影/白繼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攝影 / 白繼開
納松秋根又被譯成努松說根,在著名的卡瓦格博研究學者仁欽多吉先生所著的《絨贊卡瓦格博圣地·明鏡》一書中就有“卡瓦格博的世界是座壇城,納松秋根住壇右”的說法,在很多地圖上,它還被標注為披子穆。納松秋根雪峰位于梅里雪山的最南端,它西坡的冰川從海拔約5832米處沿山坡傾瀉至海拔4364米處,冰舌處被大量的碎石覆蓋,冰體中也夾雜了石塊(右圖?攝影/白繼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圖以人為參照物,可以看出冰川末端的規(guī)模。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大多數(shù)人行走梅里走的都是轉山線,轉山線雖然也很精彩,但是卻容易錯過深藏在梅里深處的美。走進梅里雪山深處,通過一個個埡口探尋這座著名雪山的古道、冰川、湖泊和人文遺跡,就能發(fā)現(xiàn)非同尋常的美。這些年,梅里雪山的冰川和湖泊都在發(fā)生著變化,記錄下這些變化中的美,呈現(xiàn)出著名雪山鮮為人知的一面也就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圖為徒步者在前往納松秋根雪峰的路上。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處還隱藏著 哪些鮮為人知的美?
土樓生于亂世,是應潮客先民們聚族而居、集體防衛(wèi)的需要產(chǎn)生的,生長發(fā)展于海盜、山寇、軍匪作亂、宗族間大舉械斗的歷史背景中。今天,這種古老建筑的傳統(tǒng)功能已經(jīng)式微。許多土樓因缺乏保護和修復,正在快速地坍塌和消失。昔日高大強健的建筑巨人們,已難掩蒼老和頹唐。圖為潮州鄉(xiāng)下一組坍塌嚴重的土樓群。攝影/許師毅
土樓“潮汕派” “省尾國角”的一塊遺落拼圖
攝影 / 許師毅
在熱液周邊,有一些與其伴生的生物類群,如甲殼動物、管狀蠕蟲和貽貝等,它們已經(jīng)成功適應熱液的極端環(huán)境。有研究者將全球的熱液區(qū)劃分為六個熱液生物地理區(qū),并認為東太平洋的海隆區(qū)是熱液生物的起源中心,生物由此通過七條途徑擴散形成現(xiàn)有的分布格局。
深海探秘 解讀深海中的地球密碼
如此壯觀的云海景觀,只有站在珠峰這樣高海拔的山峰上才能欣賞到
站在珠峰往西瞭望,前景是珠峰似刀刃般的山脊,四周云海茫茫。那些海拔7000米左右的山峰,沖破云霧,聳立在云海之端,恰似無垠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島。那些海拔更低的山峰,則無聲無息地隱沒在云海之下了。如此壯觀的云海景觀,也只有站在珠峰這樣的8000米級山峰上才能欣賞到。珠峰所在的喜馬拉雅山脈海拔高聳,成為阻擋印度洋暖濕氣流進入青藏高原的一道天然屏障。由于地質構造抬升、河流與冰川的侵蝕切割等原因,山峰之間形成了許多南北向的高深峽谷,這些峽谷就成了暖濕氣流進入高原的水汽通道。
珠峰頂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登山向導扎西次仁先后登頂珠峰16次,是中國登頂珠峰次數(shù)最多的人之一(還有一位登山向導扎西平措也登頂了16次)。這是他在珠峰頂上用手機拍攝的180度接片(攝影/扎西次仁)。雖然多次登頂珠峰,但由于登頂時間、天氣等不同因素的限制,這張圖片是扎西次仁為數(shù)不多拍攝成功的峰頂接片。圖片中,近處人們站立的平臺,就是面積僅20多平方米的頂峰斜坡。
珠穆朗瑪峰以其世界第一高峰的地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對于生活在珠峰腳下的當?shù)厝藚s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眼中的珠峰是什么樣子?在崗嘎鎮(zhèn)孔目村,一輛貨車和一輛拖拉機滿載著學生行駛在路上,迎風招展的國旗顯示著這兩輛車的“校車”身份。雖然交通條件簡陋,但是孩子們的臉上依然洋溢著純真快樂的笑容。每天上學、放學、回家,這樣普通而平淡的生活場景日復一日地在珠峰腳下進行。盡管此時珠峰正上演著日照金山的美景,但他們似乎絲毫不為所動。也許在他們眼里,珠峰和自家的后山并沒有什么兩樣。
回到人間
KOLK17傀儡藝術劇院與博物館坐落于德國北部的呂貝克市,是德國五大傀儡藝術品收藏博物館之一。這里收藏了4000多件來自亞洲的傀儡藝術品,其中約900件來自我國。圖即為KOLK17在展覽中陳列的部分中國傀儡,左側戲臺上的為布袋戲木偶,右側后排較大的為床單戲木偶,其余的小型木偶,包括下圖中的木偶均為鐵枝木偶,屬于一個名為“老梅春香”的潮汕老戲班。根據(jù)尺寸和制作工藝推斷,這些鐵枝木偶可能是在民國初期制作的,但經(jīng)過了后人多次修補、吊地(即把破舊的繡品選擇性地剪下來,再縫制到需要的地方),只有很少的幾尊保留了原貌。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珠峰腳下的絨布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對于外人來說,在絨布寺轉經(jīng)一定有著不一樣的特殊意義。但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人而言,這不過是他們生活中最為普通的日常。珠峰只是在那里,或許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珠峰的存在。攝影/王寧
由此進入洞中,翻過一個土坡,穿過一片崩塌落石區(qū)后,就會發(fā)現(xiàn)前方洞道下部已經(jīng)充盈了一腔碧水??疾礻爢T們必須換上潛水服游泳(攝影/王彤),或是用輪胎充氣作為簡易渡船(跨頁圖),才能繼續(xù)通行。洞底水色幽綠、不知深淺,巖壁凹凸不平、石牙參差,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緩緩前進,以免剮蹭受傷。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攝影 / 王彤
提起珠峰,一些固有的概念和理論便會不自覺地進入你的頭腦。我們很難不帶前提,不受已有成見的影響去看待珠峰。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一個概念就是“海拔”,人們用海拔這個概念把全球的山峰排了名次,結果珠峰成為世界第一高峰,全世界有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受到了人們的推崇。由此引發(fā)了登山熱、旅游熱,還引來了無數(shù)攝影愛好者。本文作者單之薔與攝影師王寧來到珠峰腳下,當山頂出現(xiàn)“日照金山”的壯麗景象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架起相機開始拍攝(攝影/雷東軍)。
在遵義城外東南方向的一片峰林谷地中,有一個因透水關停的采石場。在采石殘丘的半山腰上,隱藏著一個月牙形的洞口(攝影/王彤)。
遵義、貴陽“雙龍會” 發(fā)現(xiàn)貴州“地下黃龍”奇觀
攝影 / 王彤
第五代
吳慧玲家族中的孩子們也開始參與鐵枝木偶戲和潮劇的表演。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第三代
楊清音的女兒杜愛花12歲加入“老榮秀春”潮音班,這家戲班以木偶劇為主。1989年,年事已高的班主將戲班交給杜愛花繼承,杜愛花將戲班改名為“金玉樓春”木偶劇團。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第二代
楊、李的女兒楊清音11歲隨母親下南洋與父親團聚,加入“老賽永豐”,是新馬一帶廣為人知的小生演員。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第一代
19世紀末,楊丙金攜“老賽永豐”潮劇團下南洋至新加坡?!袄腺愑镭S”是第一個下南洋的潮劇戲班。楊丙金的妻子李玉鳳也是潮劇演員。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
第三代
楊清音的女兒杜愛花12歲加入“老榮秀春”潮音班,這家戲班以木偶劇為主。
第四代
1989年,年事已高的班主將戲班交給杜愛花繼承,杜愛花將戲班改名為“金玉樓春”木偶劇團。
鐵枝木偶戲 從潮汕來,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