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于契丹
歷史充滿巧合,渤海國自擺脫契丹而興,最終卻也因契丹而亡。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陷上京龍泉府,末代國主大諲譔(yīn zhuàn)投降,渤海國滅亡。遼太祖以其地為東丹國,意為契丹以東,封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圖為遼《東丹王出行圖》。供圖/FOTOE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東海來船
畫于1298年的日本《東征傳繪卷》,描繪了唐代鑒真和尚東渡傳法的故事,圖為繪卷中正在駛入唐朝港口的日本遣唐使船舶。公元7-9世紀,日本遣使來唐,亦有不少唐人赴日,兩國之間的不絕交流,創(chuàng)造了一段輝煌的交往史。
供圖/FOTOE
遣唐使 一船風帆兩國情
僧人與巖茶
“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愛斗茶”,武夷茶和佛教夙有淵源。據(jù)說,早在唐代就有僧人來山中種茶。武夷中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峰峰有寺,巖巖皆茶,這些茶園多屬寺產(chǎn)。寺中設有茶僧,專門管理茶事。上圖是天心寺僧人,在茶山中采“水仙”巖茶的場景(攝影/草木君)。
踏雪尋茶
一丘雪后的茶園,藏在云霧飄渺的黃山深處,如同世外仙境。冬茶,產(chǎn)量極少,但自有一股幽絕的甘香,便似這仙境里的隱士,令人心馳神往。
供圖/視覺中國
四季有茶春最好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渤海國“上京”銘文磚(攝影/蘇蘅)。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攝影 / 蘇蘅
山中茶事
從生長于山間的茶樹,到杯盞中待飲的茶湯,一杯好的巖茶經(jīng)歷了漫長的生長和加工過程。它是春茶中采摘最遲的,制茶工藝最為繁復的,這些都賦予它獨特的口感和神韻。當你坐在武夷山中,品上一杯巖茶時,便能理解這些等待都值得。圖為云霧繚繞的武夷山風光。
攝影/毛征斌
不絕的影響
日本瓷器的發(fā)展,始終受到中國影響,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突破。圖為18世紀日本伊萬里瓷盤。自17世紀,日本在工藝上仿照中國,藝術性上融合自身文化,創(chuàng)燒成伊萬里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唐三彩:陶瓷之路,花開彼岸
鯨波僧史
在中國南北朝時,佛教就已傳入日本。至唐代,日本又數(shù)次派遣僧人前來求法,這些僧侶遠涉鯨波,訪學于各地名剎。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最澄、空海二僧。他們歸國后分別于比叡山、高野山創(chuàng)立新宗,以遠離城市潛心修行。圖中的日本僧人面向山林,似與之相護守望。
供圖/視覺中國
學問僧:扶桑樹底是天涯
春涌茶園
陌上花開,像潮水一般涌向綠茸茸的茶園,宣告了春天的到來,也開啟了茶園最忙碌的季節(jié)。對于大多數(shù)農(nóng)作物來說,農(nóng)忙都在夏秋兩季,而茶則是從春天開始豐收。茶,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春的禮物。供圖/視覺中國
四季有茶春最好
女神至寶
沖之島因祭祀上古海洋女神而地位尊崇,供奉之物使用了奢華的唐三彩,但遺憾的是,沖之島出土唐三彩已成碎片。圖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唐三彩貼塑寶花長頸瓶,是沖之島出土器物的同款,可以令人一窺沖之島海洋女神的至寶。
唐三彩:陶瓷之路,花開彼岸
圖為清代外銷畫中描繪的木工形象,從中可見傳統(tǒng)木工技藝中對框鋸、鑿子的使用方法。錛鑿斧鋸是一切木料活計最基本的加工工具,不論是立柱上梁,還是做桌椅板凳,木匠隨身背的工具箱里,都少不了這四種家伙什。
供圖/FOTOE
故宮說 明清木匠會用到哪些工具?
茶葉收割機
右圖中,安徽省休寧縣的茶農(nóng)正在用采茶機采收夏茶。一臺采茶機的工作效率,可以達到一名采茶工的數(shù)十倍,雖然機采茶的品質不如人工,但成本優(yōu)勢巨大。這正適合用于采夏茶,因為夏茶的產(chǎn)量大,但品質較差,賣不出好價錢,想要盈利就只能盡力降低成本。
供圖/FOTOE
四季有茶春最好
春意濃
和暖的春風中,幼嫩的茶芽宛如豆蔻妙齡的少女,在枝頭亭亭玉立,背上還披著一層細細的白毫。茶樹一年四季都可以冒芽,但如此青嫩的芽葉,也只有在草木萌動的春天才能看到。春茶的品質,也是四季茶葉中無可爭議的第一等。
攝影/黃小黃
夏茶也吃香
一般來說,夏茶的品質是一年四季中最差的,但也有例外。對于紅茶來說,最佳的采摘時間為夏季,因為夏季茶葉中的茶多酚含量上升,有利于紅茶的發(fā)酵,使紅茶的干茶和茶湯色澤更為紅亮,滋味更濃烈。上圖為印度夏季的采茶場景,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的大吉嶺紅茶,便是采摘于5-6月。
供圖/視覺中國
四季有茶春最好
手握刨柄,向前平推,刨花四濺,這是我們最熟悉的木工加工木材的畫面。但別以為所有的刨子都是這么用,在日本,刨子沒有刨柄,稱“拉刨”,顧名思義,即使用時從遠端向自身方向用力。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用法,據(jù)說是因為古代日本的木工是坐著干活的,手握刨身向后拉,比較容易發(fā)力。
供圖/視覺中國
故宮說 明清木匠會用到哪些工具?
圖為明末華人在長崎市東南建立的興福寺,1960年,日本政府將戰(zhàn)后僅存的唐館宅院大門移至寺內保護(攝影/崔金澤)。
在日唐人的唐館
在袁晉卿的時代,放棄大唐安逸的生活,冒死遠渡日本的中國人,并不多見。后來,有賴于航海技術的提高,中日交通漸漸成熟,赴日經(jīng)商的中國人日漸增多。圖為繪制于1780年的《唐人屋鋪景》(供圖/TPG),以俯瞰的視角,展現(xiàn)了日本長崎華人集中居住地的樣貌,房屋、店鋪、觀音堂、天后堂、土神堂……一應俱全。環(huán)繞屋舍的壕溝、高墻和崗哨,顯示出當?shù)貙@片“唐館”管理之森嚴。
袁晉卿:在日為官五十年
劉家洼芮國遺址還出土了部分金器,圖中的虎形金片飾是在大墓盜洞里發(fā)現(xiàn)的。芮國所在的位置,處在溝通關中乃至中原與北方的洛河通道上,在兩千多年以前,其周邊有周人與戎人兩大勢力。
橫空出世的周代“芮”國
紫砂壺,如玉盞
明清以來,人們采取沖泡的方式來飲用春茶。為了盡可能保持春茶的色香味,需要使用較為小巧的茶壺與茶盞,避免因為水量過多、過燙而破壞茶香。明代茶人認為,紫砂壺能持久保持茶香,而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白瓷小茶盞,白如玉、薄如紙,最能襯托茶色。紫砂壺搭配白瓷盞,可謂沖泡春茶的“最佳拍檔”。
攝影/葉不歸
雙龍棺環(huán),出自陜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雙龍棺環(huán)為銅制,發(fā)現(xiàn)時共有10件,大小、形制、紋樣皆相同。它們貼附在墓主外棺四周,兩側各4件,兩端各1件,呈對稱分布。
橫空出世的周代“芮”國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點茶新風尚
宋代飲茶多采用“點茶法”,即將茶末調成膏狀,不斷注入沸水并攪動茶湯,形成湯花。同時期的契丹遼政權境內,也流行點茶。圖為河北宣化遼墓壁畫《備茶圖》局部(攝影/Panda),展現(xiàn)了時人使用茶器點茶的場景。點茶追求白色湯花,故而推崇黑盞,尤其以建窯生產(chǎn)的兔毫盞為佳。
茶器:何物襯得春茶香
金權杖這種典型的北方民族器物,可能是戎人帶來的,也可能是芮國人的戰(zhàn)利品。
橫空出世的周代“芮”國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青瓷最上品
唐代茶人多追捧越窯的青瓷盞。陸羽在《茶經(jīng)》中指出,越窯青瓷盞為上品茶碗,瓷色能夠襯托茶色,且造型美觀,容量適中。圖為浙江省寧波市和義路碼頭遺址出土的唐代越窯青釉荷葉托茶盞。茶盞釉色青瑩,光滑細膩,而荷葉造型的茶托,既可以承托茶盞,避免燙手,也增添了整件茶器的美感。
攝影/Panda
茶器:何物襯得春茶香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銀籠子用來盛放、炙烤茶餅,炙烤后的茶餅由茶碾子碾為茶末。以銀匙向沸水中分別加入盛放在鹽架中的鹽和碾篩過的茶末,最終煎煮出茶湯。攝影/泓伊
圖為唐 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用于烘烤茶餅 攝影/Panda
茶器:何物襯得春茶香
明州望月
晁衡是遣唐使留學生代表人物之一,自717年入唐之后,居留異國五十余年。753年,他曾起程歸國,但不幸遭遇海難,輾轉又回到唐朝。傳說,當起航時,晁衡思念家鄉(xiāng),吟詩云:“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北卷搱D為日本浮世繪《明州望月》圖,即描繪了這個意境。雖名為明州(今浙江寧波),但實際地點為蘇州。
供圖/TPG
留學生:長安城的過客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皇家茶器有講究
唐代飲春茶采用“煎茶法”。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套唐代皇家金銀茶器,印證了陸羽《茶經(jīng)》中對煎茶茶器的記載。圖為唐 鎏金銀匙 用于量取鹽與茶末
茶器:何物襯得春茶香
圖為唐軍發(fā)動火攻時用到的武器:火箭和火船。繪畫/揚眉
火箭:箭頭綁附易燃物,點燃后射向敵人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圖為劉家洼第49號墓出土的一件玉琮,有別于尋常玉琮內圓外方的造型,這件器物外部僅一側見方,兩折角雕飾立人,其他部分則裝飾抽象的獸面和線條,據(jù)推測應是由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出土的玉器改形而成。
橫空出世的周代“芮”國
火攻定勝局
公元663年八月,由唐將劉仁軌指揮的唐、新羅水軍聯(lián)軍,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冢┡c日本、百濟聯(lián)軍交戰(zhàn)。劉仁軌利用了唐軍順風順水的優(yōu)勢,采取火攻戰(zhàn)術,以少勝多,大敗日、百聯(lián)軍。圖為對唐軍使用火箭攻擊日、百聯(lián)軍船隊場景的想象復原。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鑒真的金堂
唐招提寺內的金堂,是隨同鑒真赴日的弟子如寶在770年所建。寬七間,深四間,單檐廡殿頂,為日本現(xiàn)存最大的天平時期建筑,也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參考范例。金堂內供奉著三米高的盧舍那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和日本國內最大最古老的千手觀音立像。
攝影/梁丹
奈良“小長安”
從唐代長安城和日本平城京平面示意圖中可見,平城京幾乎全盤接受了唐代都城的建造思想:城市采用方正的格局;以朱雀大路為界,將城市分為左京、右京,左京之外的地方稱外京;左京內設東市,右京內設西市;城市的基本劃分單位是“坊”,方方正正,每坊之間用大路分隔……如此相似,以至于人們將平城京譽為“小長安”。不同的是,平城京面積只有長安城的四分之一,也沒有建造圍繞整座城市的城墻,只在城南象征性地設置了羅城門。
繪圖/劉梅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圖即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一只南宋兔毫盞(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茶器:何物襯得春茶香
永以為好
作為遣唐使留學生中的佼佼者,吉備真?zhèn)湓陂L安學習長達17年之久,后來又作為副使帶領遣唐使再度來唐,他憑借一生所學,對日本制度文化作出杰出貢獻,也成為中日交往史的美好象征。圖為西安城墻永寧門附近(原唐代國子監(jiān)所在地)的吉備真?zhèn)浼o念園。攝影/陳團結
開壇授戒
圖為唐招提寺戒壇,是鑒真為僧侶授戒的場所。原有的木結構建筑在江戶時代的一場大火中被焚毀,圖中基座上的石質浮屠是后來增設的(供圖/視覺中國)。
鑒真:一切為了法
遷都之路
8世紀是日本頻繁“拆遷”的時代。第一座都城藤原京建成不久,即遷往平城京,開啟了輝煌的奈良時代。平城京做了70多年首都,其間曾短暫遷出。后經(jīng)長岡京,再遷平安京,之后穩(wěn)居千年不曾移步。它們無論規(guī)模如何,都以中國都城作為范本而營建。
繪圖/劉梅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蒼涼隋塔
圖為浙江臺州國清寺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的報恩塔。國清寺是隋代皇家寺院、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鑒真一行東渡時,為掩人耳目,曾以從海路前往國清寺為借口,置辦航海物資。在第四次東渡之前,鑒真也曾親往國清寺禮佛。屹立了1400多年的報恩塔,知古鑒今。
供圖/趙永清/視覺中國
鑒真:一切為了法
“雙宮”造替
奉祀著日本皇室祖神的伊勢神宮,位于日本本州島中部的三重縣,地位崇高。其建筑保存了日本本土發(fā)源的神社建筑樣式,耐用年限短,但通過“式年遷宮”的形式可以使其歷久彌新。式年遷宮即每逢二十年進行一次重建,將舊宮焚毀,新宮就仿佛重生一樣。圖中展現(xiàn)了新舊宮短暫并存時的樣子。
供圖/TPG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周風遺韻——陜西劉家洼考古成果展”上,對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所做的復原展示,從中可窺見芮國玉器與青銅樂器的隨葬情況。
橫空出世的周代“芮”國
明州望月
晁衡是遣唐使留學生代表人物之一,自717年入唐之后,居留異國五十余年。753年,他曾起程歸國,但不幸遭遇海難,輾轉又回到唐朝。傳說,當起航時,晁衡思念家鄉(xiāng),吟詩云:“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北卷搱D為日本浮世繪《明州望月》圖,即描繪了這個意境。雖名為明州(今浙江寧波),但實際地點為蘇州。
供圖/TPG
留學生:長安城的過客
繡球全魚 五彩繽紛吉祥菜
食材:一尾完整的黃花魚 二兩肥肉 兩錢火腿 半兩水發(fā)冬菇 蔥姜各一錢 雞蛋清一個 青豆二十顆
做法:將魚頭尾剁下,從魚身取出凈魚肉切長絲,與肉、冬菇、火腿切成的短絲一起,加入蔥姜末兒、雞蛋清、紹酒、白糖、細鹽、濕淀粉,拌勻成餡狀,然后擠成直徑約兩厘米的丸子。用魚盤將魚頭、魚骨、魚尾擺成魚形,將丸子擺在魚骨兩側。擺好后蒸熟,取蒸魚的原湯,再加入上等清湯、紹酒,加鹽調味,汆青豆,熟后勾薄芡,淋雞油,澆在魚上即成。
菜錦繡,人團圓
大極殿的燈火長夜
“奈良燈花會”的點點燭燈,映照著平城宮大極殿。這輝煌的燈火,也仿佛指引著一條通往歷史的長路。奈良時代的大極殿,曾經(jīng)是平城京皇城——平城宮的主殿,被認為是模仿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建造。圖中的大極殿,是在平城宮第一次大極殿遺址上原址復建而成。
供圖/TPG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梁帶村與劉家洼兩處遺址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芮國面紗的一角??脊湃藛T據(jù)此判斷,在關中東部,特別是渭北臺塬區(qū),沿洛河與黃河的支流上,可能分布著多個周代小封國或貴族采邑,存活了400余年的芮國,只是其中之一。
橫空出世的周代“芮”國
傳奇的色彩
吉備真?zhèn)淙胩屏魧W,成為日本史上的一段傳奇,12世紀《吉備大臣入唐繪卷》描繪了吉備真?zhèn)湓谔粕畹闹T多情景,頗具傳奇色彩。如這幅畫面里,吉備真?zhèn)洌ㄖ谝抡撸┍惶迫擞拈]在高閣之內,后來得到同是困死于此的晁衡的鬼魂幫助,成功逃脫。實際上,唐朝有在麟德殿接待外國使者的禮儀,被后來的日本人渲染出如斯恐怖氣氛。
供圖/FOTOE
留學生:長安城的過客
雞肉繡球湯 不平常的家常菜
繡球菜肴講究生動逼真的造型,在烹飪手法上,湯、燴、扒皆可。中國各地都有“雞肉繡球湯”的做法,以雞腿肉做主材,混合雞蛋、豆腐絲等煮制而成。口感鮮香多樣,是一道難得的居家美味。
菜錦繡,人團圓
金堂一角
奈良唐招提寺內的金堂,是公元8世紀中葉優(yōu)秀的仿唐建筑,與中國唐代遺構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在建筑比例和結構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或為唐代通行的建筑樣式。雖經(jīng)后世修繕,屋檐以下仍呈現(xiàn)著唐代建筑古樸大氣的風格。其粗壯的廊柱與檐下斗拱巨大的體量,正是模仿唐構的結果。
供圖/董文革/FOTOE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考古人員在劉家洼東周遺址中清理出墓葬56座,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等珍貴文物,包括作為食器的鼎、簋、甗,作為水器的盤、匜,以及作為樂器的編鐘、鉦、建鼓,等等。圖為其中出土的青銅簋。攝影/貽芥
圖為中國出土的唐代鬼瓦,是當時建筑上常用的屋面裝飾,在宋代以后逐漸棄用。然而,鬼瓦傳入日本之后,不僅在奈良時代建筑上風行,還逐漸演化為后世建筑上的獨特飾件(供圖/cyyssly/圖蟲創(chuàng)意)。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明前、雨前找不同
春天里不同時間采摘的新茶,都擁有各自不同的身份,分為社前、明前、雨前等。紫筍茶中的上品,采于春分前后,即是珍貴的社前茶;采自清明前的明前茶,芽葉細嫩,色翠香濃,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采自谷雨前的雨前茶,芽葉肥碩、色澤鮮亮且質感柔軟,又價廉物美。上圖杯中所展示的春茶,是將明前茶、雨前茶進行細分,可以欣賞到它們不同的葉形與姿態(tài)。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春茶的千年之約
昭告天下
乾隆帝銘功刻石,是追慕漢唐的表現(xiàn);而模仿周禮,告成太學,則始于康熙帝。圖中這通高達4米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立于北京孔廟,此外在廣州、西安等地也均有留存。該碑記述了康熙時剿滅準噶爾之亂的歷史。清朝將這種平定邊疆的紀功碑遍立天下,形成了一套向漢族知識分子宣傳的策略。
供圖/陳文/IC photo
格登山碑 國境線上的豐功
奈良的“唐裝”
“天平行列”儀式,是為了紀念公元8世紀的天平文化所舉辦,展現(xiàn)了當時貴族與宮廷服飾的華麗。奈良時代,中國唐代的服飾傳入日本,首先在貴族中流行,使得當時的日本服飾一派唐風浸染。
供圖/TPG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曬春茶的功夫
福建功夫茶對“硬件”
——茶葉要求最高。福建春茶中有一種“生曬茶”,讓剛剛采摘下的“茶青”,接受春日陽光的撫摸,這更能激發(fā)出醇香的氣息。圖中的曬茶人,穿梭在碼放整齊的竹籩之間。經(jīng)過攤曬的茶青,不經(jīng)煙火烘烤,更加天然清新,能夠演繹出上好的春茶。供圖/TPG
春茶的千年之約
屹立西陲
乾隆帝下旨銘刻的《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碑亭,巋然屹立于伊犁格登山之巔。順著碑亭向遠處望去,僅幾百米處,即是中哈邊境。
供圖/戚振林/視覺中國
格登山碑 國境線上的豐功
唐人烹茶
《蕭翼賺蘭亭圖》被認為是中國存世最早的一幅茶畫,畫中再現(xiàn)了唐人烹茶而飲的情景。其原為唐朝畫家閻立本作品,原作今佚,現(xiàn)有宋代摹本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圖為該畫左側局部,畫中蹲坐在茶爐前的長者,手持茶夾攪動茶湯,童子則手捧茶碗準備分茶、奉茶。爐邊的茶幾上置有各種茶器。此畫可以一睹唐朝的茶事禮儀與飲茶之法。
供圖/匯圖網(wǎng)
春茶的千年之約
禪茶里的春味
一把蒲扇,一捏茶,這又是一種禪茶的滋味。講究“新”,也講究“簡”。悠悠地喝,沒有二話。
攝影/黃小黃
圖像寫史
乾隆帝為了炫耀武功,除刻碑之舉外,還令宮廷畫師郎世寧等人起稿繪圖,將戰(zhàn)爭畫面描摹下來,而后雕刻銅版,方便印刷。圖為《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格登鄂拉斫營之戰(zhàn)”,反映的就是格登山之役,恰與格登山碑互為參照。
供圖/FOTOE
格登山碑 國境線上的豐功
渤海遺風
渤海國雖滅亡,其民亦融入到其他民族中,但現(xiàn)今日本猶存渤海國傳入的樂舞,依稀可見當初兩國的密切交往。日本宮廷樂舞中,部分從朝鮮半島傳入,部分為本國創(chuàng)作,還有一些被認為是渤海傳來,如“大靺鞨”“敷手”“昆侖八仙”等十首。圖為敷手,實際上已融入日本佛教、神道教等元素。
供圖/TPG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海東盛國
渤海國疆域達到極盛時,包括今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烏蘇里江以東等地,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被譽為海東盛國。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小檔案·許褚
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的官渡,空氣中彌漫著凝重氣氛:袁紹集合十萬大軍,與曹操駐守官渡的萬余人馬隔河對峙。雙方兵力如此懸殊,曹操麾下的將士,必須以一敵十,才能看到一線勝利的希望。而對岸“袁”字大旗,迎風招展,似乎在向曹營里許多不安的心,傳遞著某種信號……
這天,夜色沉沉,大將許褚走出曹操的營帳,一陣風過,不由打了個寒噤。黑夜深邃,無邊無際,軍士們點燃的火把,明滅不定。許褚在營帳附近仔細巡視,并一一叮嚀守夜的衛(wèi)士后,才拖著沉重的腳步,朝自己的住處走去。這些天,他幾乎天天從早到晚都在曹操帳中辦公護衛(wèi),已經(jīng)很久沒有回去過了。
回到帳中,許褚寬衣臥倒,正要好好睡上一覺,心卻突然怦怦亂跳起來。突如其來的不寧心緒,令許褚無法入眠。他干脆起身披掛,決定回曹操帳中“加班”。
營中安靜如常。漸近曹操的軍帳,許褚心中的不安感卻越來越強烈,他的步子也不覺快了起來。許褚進入帳中稟明來意,尚來不及調整呼吸,帳幕被再度掀開:誰又來了?
來人是曹操麾下的幾個謀士,為首的名叫徐他。他們白天隨侍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并不奇怪,但未經(jīng)召喚,卻深夜進入軍帳,頗為可疑。他們見到許褚也在帳中之后,竟也一臉驚懼錯愕,仿佛被人窺破秘密一般。尤其徐他,更是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難道他們有什么陰謀不成?許褚想到這里,不由得逼上前去。未及質問,徐他袖中閃爍的刀光,已經(jīng)將秘密揭破:行刺!
原來,徐他等人見袁曹雙方實力懸殊,早已存心反叛,于是計劃殺死曹操,投降袁紹。但平日曹操身旁有許褚護衛(wèi),苦無機會下手。今夜,他們看到許褚離開,認為時機已到,便大膽前來。
許褚怒目圓睜,當即手刃了這幾個兇徒。這一夜的官渡,再度恢復寧靜。曹操也吸取教訓,命令許褚從此以后不離左右,保護自己的安全。這驚魂一夜后不久,就是官渡決戰(zhàn)。結局當然是曹軍以少勝多,統(tǒng)一了北方。曹操要感謝許褚的心神不寧,否則,歷史將會在這一夜被徹底改寫。
許將軍的不眠夜
春茶極品
產(chǎn)于浙江長興顧渚山的“紫筍茶”,一年只采一次春茶,當年曾是唐代皇家貢茶的“最愛”。圖為“紫筍茶”茶餅的制作步驟。紫筍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鄭福年,潛心研究和恢復古代茶餅制作工藝,使得這種春茶上品更上層樓。圖為將經(jīng)過挑選的新茶放入茶臼搗碎。攝影/徐昱
人與太陽
“太陽人”石刻用灰色砂巖制成,外表呈長方形。圖片上可能看不出來,它的個頭并不?。簩?0厘米、厚12厘米,長度足有115厘米。在7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完成這樣一件作品,想必費了不少工夫,由此也可看出,太陽在他們心中地位之神圣。
攝影/拿破破
倭國來使
日本早期國號為“倭”,在漢代時就已開始派遣使節(jié),與中國交往。下圖為南朝梁元帝蕭繹繪《職貢圖》(宋人摹本)局部,描繪了一位來自倭國的使者形象。
供圖/FOTOE
遣唐使 一船明月一帆風
雪水茶香
陸羽認為雪水可列入烹茶的好水之列,后人則以雪水來發(fā)揮春茶之香。古人將貯存的冬雪留到春天,等新發(fā)的春茶嫩芽一下,即融雪煮茶。圖為陶罐、炭爐、雪水、野春茶搭配煮制的罐罐茶,接近自然,是品味春茶的又一重境界。
攝影/黃小黃
武夷巖茶誕生記
巖茶的制作工藝復雜,初制大致可分為:采青、萎凋、做青、殺青、揉青、烘焙幾個階段。采摘下的茶樹葉運到茶廠后,立刻進行萎凋處理(圖1),目的是蒸發(fā)水分,軟化葉片。之后是做青,這一步驟通過反復的搖青(圖2)和攤青,促進葉片發(fā)酵,形成良好的色香味和“綠葉紅鑲邊”的狀態(tài)。接下來是炒青(圖3),通過高溫中止葉片中的水分蒸發(fā),穩(wěn)定做青階段已形成的品質。再是揉青(圖4),將葉片中的汁液轉至表面,并使葉片卷成條索狀。最后一步是烘焙(圖5),使茶葉進一步失去水分,固定品質。
供圖/瑞泉號
武夷巖茶:莫道春茶遲
誰善誰惡?
在波濤洶涌的海浪中,一只白鱘精在神將手中苦苦掙扎,這是中國古代畫作中多次出現(xiàn)的場面,常見于各種版本的《搜山圖》。搜山圖表現(xiàn)民間傳說中的二郎神率眾降魔的故事,所降服的有山妖,也有海怪,白鱘精也是被捉拿的海怪之一。由此可見這種水中巨魚,早已深入人心。不過,正如左圖描繪的那樣,被捉拿的鱘怪并非兇神惡煞,反而是捉怪的神將顯得面目可憎,到底誰善誰惡?
繪畫/彭斯
長江白鱘 消逝的水怪
飛鳥時代或唐 龍首水瓶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侈口、細頸、鼓腹的胡瓶造型源自波斯,經(jīng)中國傳入日本,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
攝影/蘇李歡
唐風浸潤
渤海國與唐朝密切的交流往來,令其迅速吸收內地先進文化。在吉林和龍龍頭山古墓群,發(fā)掘出了大量渤海國貴族遺物。圖為792年貞孝公主墓壁畫臨摹圖,均可見唐朝文化的深厚影響。攝影/蘇蘅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巖茶幾時采
武夷巖茶對采摘有特殊的要求,一般要到谷雨后,葉片完全生長開來,才算到達“開面采”的要求。開面采,是指新發(fā)嫩芽完全展開,長成葉片狀態(tài)時的采摘。根據(jù)葉片和芽頭的比例,“開面采”可分為:小開面、中開面、大開面。巖茶至少要達到“中開面”的標準,才符合采摘要求。
武夷巖茶:莫道春茶遲
入唐八家 帶回經(jīng)籍物品
“入唐八家”從中國帶回了大量經(jīng)書、圖籍、佛像、法器等物,并分別編寫《請來目錄》記錄其內容數(shù)量,為日本佛教與文化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下為“入唐八家”所帶回的經(jīng)籍物品。
學問僧:扶桑樹底是天涯
白鱘精聽法
圖為清代彩繪本《無量壽佛會慶圖冊》(局部),描繪了眾水族在龍宮前聆聽文殊菩薩講法的場景。他們高舉珍寶、恭敬供養(yǎng),中間有一個穿紅衣的魚怪,長吻朝天,格外醒目,即為白鱘精。
長江白鱘 消逝的水怪
日式抹茶
遣唐使將中國茶帶入日本,并引入茶樹種子,開啟了日本茶文化
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遣唐使 一船明月一帆風
唐 鴻臚井刻石(復制品) 遣使冊封渤??ね?攝影/蘇蘅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攝影 / 蘇蘅
三彩之變
盛唐之時,位于今河南鞏義的黃冶窯創(chuàng)燒成了一種低溫鉛釉的陶器,因其常采用黃、綠、褐等色釉,裝點花朵、幾何紋等斑斕紋飾,被稱為唐三彩。它既是盛唐文化的標志,也遠銷海外,隨著大唐國風,波及諸多國家。日本即在其影響下,誕生了奈良三彩。二者有相同,也有不同。
唐三彩:陶瓷之路,花開彼岸
12世紀初 日本國寶級文物《源氏物語繪卷》之
“佛法”(和歌前言)
遣唐使將漢字和唐代文學傳入日本,是日本文字創(chuàng)立和文學發(fā)展的開端
供圖/文化傳播/FOTOE
遣唐使 一船明月一帆風
奉祀茶神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五代時期的茶神陸羽瓷像,手捧的書卷,象征《茶經(jīng)》。據(jù)研究,按照當時的習俗,賣茶人通常將瓷像供在茶灶旁,以茶奉祀,并常用熱水沖浴瓷像,祈求生意興旺。
供圖/FOTOE
春茶的千年之約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攝影 / 蘇蘅
茶仙之會
此畫為故宮博物院藏清代丁云鵬繪《玉川煮茶圖》?;▓@一角,兩棵高大芭蕉樹下,端坐著自號玉川子的唐代詩人盧仝。他被尊為茶仙,愛茶成癖,尤其推崇春茶,他寫的歌詠新茶的詩作膾炙人口。畫中的盧仝手持羽扇,凝視爐火上的茶爐,享受著悠然自得的飲茶之趣。供圖/FOTOE
春茶的千年之約
谷雨時開山
武夷山當?shù)貙r茶開始采制之日,稱作開山。當日拂曉,巖主帶領眾茶工在楊太伯公神位前禮拜。據(jù)傳,楊太伯來自江西,為武夷山種茶之始祖。他勤于種茶,擅于制茶,被尊稱為“太伯”。楊太伯客死武夷山后,茶農(nóng)奉其為神。茶農(nóng)相信,楊太伯公可保佑茶廠安寧、茶葉豐收。圖中是武夷山瑞泉茶廠在谷雨前后的開山儀式場景。
供圖/瑞泉號
武夷巖茶:莫道春茶遲
鮮少的遺跡
由于戰(zhàn)亂摧毀,渤海國遺留下的地面古跡很少,最為典型的是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興隆寺內的石燈幢,以及位于今吉林長白的靈光塔。圖即為石燈幢一景(攝影/王志軍),是用當?shù)靥禺a(chǎn)的火山玄武巖雕鑿而成。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攝影 / 王志軍
為巖茶代言
大紅袍是武夷山傳統(tǒng)四大名叢之首,素有“茶王”之稱。因在茶界聲名斐然,成為武夷巖茶的統(tǒng)稱。圖中即是位于天心巖九龍窠崖壁上的大紅袍母樹。巖茶的春茶采摘期橫跨谷雨到立夏,為所有茶類的春茶中采摘時間最遲者。
武夷巖茶:莫道春茶遲
藝術的借鑒
唐代陶瓷上的一些紋飾圖案,受到當時絲綢印染工藝的影響,如圖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唐三彩小碗,中間飾以藍點黃彩寶花圖樣。
唐三彩:陶瓷之路,花開彼岸
木工的基本裝備:錛鑿斧鋸
圖中所展示的幾種木工工具,出自18世紀由西方傳教士繪制的《中國建筑彩繪筆記》,其中的框鋸和弓鋸,用力方式不同,木匠會根據(jù)加工需要進行選擇。另外,對不同種類的木材,要選用不同尺寸的鋸,越精細的構件,使用的鋸越小。
故宮說 明清木匠會用到哪些工具?
中斷與重啟
圖為日本持統(tǒng)天皇(690-697年在位),她統(tǒng)治時期為日本飛鳥時代后期。當時唐王朝與新羅發(fā)生沖突,日本因此暫時中斷了遣唐使的派遣。但經(jīng)過白江口之戰(zhàn)的慘敗,日本已意識到與唐王朝之間的巨大差距,于是在701年,即持統(tǒng)天皇退位后不久,日本再次派出遣唐使團入華,并開始了全面向中國學習的新階段。
供圖/TPG
遣唐使 一船明月一帆風
壽眉的春與秋
壽眉,是產(chǎn)于福建福鼎等地的一款白茶,根據(jù)采摘季節(jié)的不同,分為春壽眉和秋壽眉。一個品種,兩個季節(jié),有著“白茶雙驕”之稱的春壽眉和秋壽眉,有著怎樣的不同?
四季有茶春最好
曲折求法路
上圖為在唐學習八個月后,回到日本創(chuàng)立天臺宗的大師最澄的畫像。最澄與空海圓寂后,天臺宗為完善其理論,解答有疑問,需入唐求法。于是,最澄的弟子圓仁被推薦入唐。圓仁于838年抵達揚州,走遍大半個中國,輾轉求法,歷經(jīng)9年7個月,終于回到故土。從地圖上,可見圓仁行跡。
供圖/文化傳播/FOTOE
學問僧:扶桑樹底是天涯
壁畫上的渤海人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受唐朝冊封的渤海國,也常派使者入貢長安城。圖為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復制),描繪了外邦來朝的場景。畫面左側三人為鴻臚寺的外交官員,據(jù)推測,右側三人中髡發(fā)者來自東羅馬,頭戴鳥羽冠者或說即來自渤海,最后身著毛皮衣服的,是與渤海國使一樣來自東北的靺鞨族人。
攝影/蘇蘅
渤海國:水天能照兩鄉(xiāng)人
攝影 / 蘇蘅
石壁采巖茶
舊時,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境內“無山不種茶,無巖不產(chǎn)茶”。由于山多田少,種田不易,“以茶代耕”一直是武夷山的傳統(tǒng)生計方式。當?shù)厝艘赖貏輭酒鍪?,培土植茶。圖為19世紀西方人筆下的福建武夷山風光,近處有石壁梯層茶園,遠處可見奇峰聳立,怪石嶙峋的山崖。
供圖/FOTOE
武夷巖茶:莫道春茶遲
唐三彩罐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斑紋借鑒染織技法,白斑加點彩,名“魚子纈”或“鹿胎”
唐三彩:陶瓷之路,花開彼岸
跟袁晉卿學唐音
袁晉卿來到日本的第一份工作,是以《爾雅》《文選》等儒學入門書為課本,為高官子弟教授唐音,即當時的“普通話”,職位名叫“音博士”。圖為袁晉卿在日授課情景的想象復原。
繪畫/揚眉
袁晉卿:在日為官五十年
茶中好春意
沏上一壺春茶,倚在窗前細品、慢啜,漫山的春色,似乎都浸入了杯中。這就是春天的味道。供圖/視覺中國
春之計 在于茶
繡球干貝 妙趣橫生舞繡球
這是山東濱州博興地區(qū)的特色傳統(tǒng)名菜。一枚枚丸子形似舞龍時的繡球,混合海鮮、冬筍等多種食材,旺火蒸制、勾芡即成。此菜口感嫩爽多汁,鮮而不膩,甘美滑潤。
菜錦繡,人團圓
山澗出好茶
武夷名叢多產(chǎn)自山澗溝壑之中,最負盛名者為“三坑兩澗”。這里日照時間較短,環(huán)境潮濕,土壤疏松肥沃,非常適合巖茶的生長。因此,產(chǎn)出的巖茶韻味十足,最能體現(xiàn)武夷巖茶“巖骨花香”的特征。正是一片生于山澗中的茶田。
武夷巖茶:莫道春茶遲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唐 白釉辟雍硯 天津博物館藏
辟雍即國子監(jiān)的古稱,仿辟雍而燒制的硯臺,流行于南朝至唐宋 攝影/貽芥
盛世華章
圖為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唐三彩載樂駱駝俑,是唐三彩的絕佳之作。正如胡樂西來,駝鈴陣陣,作為唐朝標志的唐三彩也隨著國際交流遠播海外,為眾多人所喜愛。攝影/蘇蘅
圍棋傳入日本
或許是由于吉備真?zhèn)溆绊懥^于廣泛,許多傳入日本的唐物唐風,都被歸功于他的名下,如傳說中他給日本帶去了三彩燒制技術、圍棋,等等。本頁圖根據(jù)日本正倉院藏唐代木畫紫檀棋局和撥鏤棋子想象描繪而成。該棋盤正是由遣唐使帶回日本。繪畫/原也
留學生:長安城的過客
管理宗教和外交
袁晉卿抵日后的第44年,被授予“玄蕃頭”一職,負責管理佛寺僧尼的名籍、供齋,接待外國使節(jié)。圖中描繪的就是他處理佛寺事務的工作場景。
繪畫/揚眉
袁晉卿:在日為官五十年
左: 唐 紅牙撥鏤棋子(臨摹)
右: 唐 紺牙撥鏤棋子(臨?。?/p>
留學生:長安城的過客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武夷巖茶中,最負盛名的大紅袍即為天心寺寺產(chǎn)。這個品種的茶樹葉片形狀稍細,采摘期約在每年五月中旬,圖為大紅袍母樹的葉片。
武夷巖茶:莫道春茶遲
而在日本正倉院中,也能找到類似的紋樣,如下圖這件花氈(臨摹,繪畫/目奈十三)。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紋樣的流行性。
唐三彩:陶瓷之路,花開彼岸
戰(zhàn)船優(yōu)勢顯
白江口之戰(zhàn),顯示出了日軍和唐軍在戰(zhàn)術意識、裝備素養(yǎng)等各個方面的差距。唐軍擁有大型戰(zhàn)船樓船和艨艟、斗艦等不同船型,在水戰(zhàn)中能發(fā)揮優(yōu)勢,多角度、全方位地攻擊敵人。圖是對唐、日海軍船艦在白江口交鋒場景的想象(繪畫/司馬公公)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白江口之戰(zhàn):一戰(zhàn)底定千秋事
香花:從供佛到“花道”
佛國世界,鮮花無處不在。人們認為,以花供養(yǎng)可令諸佛歡喜,獲得福報。圖為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供養(yǎng)菩薩,可見其手托供養(yǎng)鮮花(攝影/孫志軍)。赴隋、唐的留學僧們,在學習佛法的同時,也將書法、飲茶、供花之俗帶回日本,并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一方墓志,引發(fā)熱議
深圳望野博物館藏的一方唐人墓志一經(jīng)面世,就引發(fā)人們熱議,究其緣由,就在于墓志的書寫者“日本國朝臣備”,乃是大名鼎鼎的遣唐使吉備真?zhèn)洹D怪局魅死钣枮轼櫯F寺丞,正是管理留學生的機構官員,二人由此結交。以日本使者來書唐朝外交官墓志,不失為一段佳話。
供圖/深圳望野博物館
留學生:長安城的過客
春茶舞蹁躚
細嫩的春茶在沖泡時,茶葉逐漸挺立舒展,如同舞蹈一般,故而被稱為“茶舞”。飲用春茶時,欣賞茶舞與品味茶湯同等重要。現(xiàn)代人喜歡使用玻璃茶器沖泡春茶,因為玻璃透明度高,可以令茶舞的姿態(tài)和春茶的湯色歷歷在目,情趣盎然。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茶器:何物襯得春茶香
圖為1915年根據(jù)古法重新制作的高御座,高御座從飛鳥時代開始就被用于日本天皇的即位儀式。攝影/謝田
神山出良材
圖為奈良縣中部吉野山的林海景色。此地盛產(chǎn)木材,著名的吉野杉和吉野檜,都是營造木構建筑的良材。當年打造藤原京時,吉野山不僅提供了建筑木材,還是守護藤原京的四神山中的朱雀山。
供圖/dreamstime/圖蟲創(chuàng)意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圖為伊勢神宮的內宮建筑之一,保持了日本傳統(tǒng)的“高床式”結構,以及使用樹皮鋪成的“檜葺頂”(供圖/deposit/圖蟲創(chuàng)意)。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舍生忘死
圖為《東征傳繪卷》卷二局部,鑒真東渡的船只,在風浪中斷成兩截,幸免于難的人們,驚慌地向岸邊游去。要渡過中日之間的這片汪洋大海,靠運氣,更靠一往無前的膽識與意志。
攝影/謝田
漂洋過海的石燈籠
一排排爬滿青苔的石燈籠,成為奈良春日大社的標志性景觀,既古樸又唯美。而這種石燈籠,也是從大唐傳入日本,才日漸風行,最終演變?yōu)槿毡臼幕囊环N。石燈籠至晚在中國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多見于佛教廟宇、園林,代表慧炬長明,佛法無邊(供圖/聶鳴/FOTOE)。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跨越山海
這是根據(jù)《唐大和上東征傳》繪制的日本重要文化財《東征傳繪卷》的局部,1298年由日本唐招提寺下屬寺院極樂寺僧人忍性,集結鐮倉畫工六郎兵衛(wèi)蓮行等人創(chuàng)作完成,表現(xiàn)了唐代高僧鑒真為弘揚佛法,渡海赴日的場景。右頁這件文物,是鑒真帶去日本的金龜舍利塔。塔身采用透雕工藝鑄造卷草紋,內中原有存放舍利的唐代琉璃瓶。攝影/謝田
再度啟程
圖為《東征傳繪卷》卷二局部,描繪了743年末鑒真一行第二次東渡的場景。畫中,眾人亟待出發(fā),坐于岸邊傘蓋下者,就是鑒真和尚,在他身旁,同伴正忙著將行李運上大船。
攝影/謝田
變與不變
圖中的春日大社是奈良著名的神社。圖中可見兩座大殿運用了不同的裝飾方式,左側的朱漆廊柱,為學習唐朝后引入的大陸建筑風格,右側則為素木本色(供圖/無妙手/圖蟲創(chuàng)意)。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重回故里
圖為揚州大明寺,唐朝和尚鑒真曾任該寺主持(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鑒真:一切為了法
圖為在平城宮遺址上復建的另一處重要建筑——朱雀門,與大唐長安皇城的正門同名。對它的復原,綜合了考古與古建研究的成果。
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
藏于日本的鑒真大師坐像2010年回揚州“省親”時的場景(供圖/劉江瑞/IC photo)。
鑒真:一切為了法
詩情畫意戲春茶
唐宋時期的另一種沏茶方法——“點茶”,提升了飲茶時的雅致享受。點茶而成的茶湯,紋脈可以形成各種物象,被稱為“茶百戲”。正如圖中由茶百戲大師章志峰,使用傳統(tǒng)研膏綠茶制作的“迎春”(供圖/章志峰)。
春茶的千年之約
遣唐使團踏浪行
從7世紀初到9世紀末,日本先后派遣了十幾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向中國學習制度與文化。遣唐使團須經(jīng)由海路,乘船往返于兩國間。日本重要文化財《東征傳繪卷》中,就描繪了鑒真一行人乘坐日本遣唐使船,成功東渡的場景。
攝影/謝田
品飲春茶是家常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詩句。古人推崇春茶,將春茶看作生活,看作日常,看作幸福。在山水田園,村居竹影間,少不了一縷茶香。
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春茶的千年之約
滿載而歸
當遣唐使團完成任務回到日本時,不僅會帶上學成而歸的留學生、學問僧、技術人員,還會攜帶大量書籍,以及有意前往日本傳播大唐文化的中國人。左頁圖為日本《東征傳繪卷》局部,歸來的遣唐使團不辱使命,還為天皇帶來了大唐高僧——鑒真和尚。
攝影/謝田
大道通長安
唐代的長安寺廟中,曾有不少高僧大德住持,因而也吸引著來自日本的學問僧。自隋大業(yè)四年(608年)到晚唐中和二年(882年),抵達長安與在此學習的學問僧,可考的有40余人?!叭胩瓢思摇敝?,除最澄與常曉外,都曾在此求法。圖中的人物畫像,日本真言宗祖師空海,即其中最為著名者(攝影/謝田)。他在長安時師從青龍寺密宗高僧惠果。因而青龍寺也為日本真言宗祖庭,下圖便是櫻花盛開時的青龍寺(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佛法與藝術的雙重果實
自圣德太子將佛教定為國教后,佛教的經(jīng)典與造像不斷被帶到日本。從求法到開創(chuàng)新宗派,當佛法在日本逐漸繁榮的同時,藉由信仰的力量與靈巧的雙手,日本的佛教藝術,也隨之迎來黃金時代。圖為藏于道明寺的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制作于平安時代初期(8世紀末-9世紀)。
攝影/謝田
櫻花盛開時的青龍寺(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學問僧:扶桑樹底是天涯
圖中插花即如今日本花道頗具代表性的“池坊流”(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學問僧:扶桑樹底是天涯
繩紋土偶
在唐三彩傳入日本之前,日本陶瓷業(yè)尚處于比較原始的土陶時代。圖為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公元前1000年至前400年日本繩紋時代晚期土偶,以夾砂細陶土堆塑雕刻、窯火低溫燒制而成。長期以來,日本陶器風格以樸素為主,不施釉,不飾顏料。
唐三彩:陶瓷之路,花開彼岸
空海的錫杖
空海歸國后,在出生地香川縣建立了善通寺,圖為寺中“寶物館”珍藏的國寶“金銅錫杖頭”。相傳,這支錫杖是從他的老師惠果處得到,又帶回日本。
攝影/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