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耳熟能詳?shù)摹绑H打滾”“薩其馬”,到鮮少人知的“孫尼額芬白糕”“見風消”“勒特條”,京味點心里的“怪名”無處不在,且都是京點的經(jīng)典。一……
晚清宮廷中流行一道名菜“四大抓”。據(jù)說因為慈禧太后吃膩了山珍海味,一位伙夫急中生智,將炸脆的蝦、里脊、腰花、魚片,片刻間掛上酸甜的芡汁……
中國人吃東西,講求個規(guī)矩,哪怕是小食點心,也毫不馬虎。照傳統(tǒng)來說,吃點心要配甜湯,吃什么點心配什么湯,這是門道,吃的也才算完整。
清代作家、美食家李漁說過:“魚之至味在鮮,而鮮之至味,又只在初熟離釜之片刻?!边@是對于“鮮”的極為形象的解讀,食材生死之間那一瞬的呈現(xiàn)……
撐盤子的菜,按說應(yīng)該滿足三大標準:第一是“美味”,勿庸多言。第二是“新意”,總是守成的菜品,沒辦法出頭,中國這個美食國度,名菜數(shù)也數(shù)不……
春天對人也不薄,生出脆嫩的春筍、香嫩的春雞、齊刷刷的春韭,讓人們過上“一口嫩”“一口鮮”的日子。然而,也有一些菜,不勝在“鮮”上,比如……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叫王益三的廚師把一道菜做出了名,叫“繡球全魚”。雖然叫“全魚”,這卻是一條“脫胎換骨”的魚:魚頭高昂,魚尾仿佛還在……
一進秋天,北方講究貼秋膘,補償苦夏苦瘦的身體,以度寒冬。嗜肉的人有福了,尤其是懂得吃“鮮”的朋友。從“鮮”這個字就可以看出,魚和羊是珠……
中國菜有“色香味形”四字訣,其實這后面還少一個“養(yǎng)”字,只是因為太難做到了,往往被忽略。也有人以為只有藥膳才是“養(yǎng)”,這就是個誤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