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千年前的學生作業(yè)
中國國家博物館剛剛結束的“交融匯聚——新疆精品歷史文物展”中,有一卷唐朝小朋友的“家庭作業(yè)”:長5.38米,寬0.27米,內容包含了《論語鄭氏注》第二篇《為政》“何為則民服”章以下十五行,以及后面的……
-
如果不是袁紹的父愛,曹操能贏嗎? 父親的選擇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曹操接受謀士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今河南延津縣境內)袁紹的糧倉,以兩萬人馬擊敗袁紹十萬大軍,結束了兩軍對峙的艱難局勢,取得了爭奪河北控制權的官渡之戰(zhàn)的全面勝利。兩年后……
-
舶來果蔬史
葡萄,石榴,無花果黃瓜,菠菜,西紅柿……中國人餐桌上習以為常的果蔬,竟是異域來客。它們串聯(lián)起中外交流的歷史記憶,見證了中國人的包容與智慧。翻開舶來果蔬史,看到的不僅是物種的傳播、資源的豐富……
-
華夏果蔬庫是怎樣煉成的
“種菜”被視為中國人的種族天賦。自古以來,國人就有構建完整農(nóng)業(yè)體系的意識。蔬菜和水果,是這一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繁多的本土和域外果蔬,中國人將如何取舍,建設更適合自己的果蔬資源庫……
作者: 越禹
-
-
南瓜 從“華漂”到“瓜中之王”
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南瓜、玉米、土豆、紅薯等大量原產(chǎn)于美洲大陸的高產(chǎn)作物涌入歐亞大陸。外表平凡無奇的南瓜,如何變成中國的全能型“瓜中之王”?
作者: 井宇陽
-
清末農(nóng)事試驗場 把外國蔬菜請進來
清光緒年間,為效法歐美、振興實業(yè),而設農(nóng)事試驗場,今北京動物園所處的位置,即京師農(nóng)事試驗場的故地。駐外使節(jié)負責在海外揀選農(nóng)產(chǎn)品良種,送回國內試種?,F(xiàn)下人們常吃的花菜、番茄、蘆筍、芥菜疙瘩………
作者: 林遙
-
黃瓜 身著綠衣為何姓“黃”
黃瓜古稱“胡瓜”,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經(jīng)過不斷地栽培播種,黃瓜徹底實現(xiàn)了本土化。它的名稱改為“黃瓜”,它成功“減肥”變成長條,就連它的吃法,也從腌食到生吃,衍生出了無數(shù)吃瓜的故事,徹底融……
作者: 橋小姐
-
胡豆 從“胡豆”到“國豆”
豌豆、蠶豆、菜豆、豇豆……當我們享用著各種豆科蔬菜的飽滿莢果時,卻對它們的來處知之甚少。其實,只有很少的豆作物源出本土,更多則從五洲四海次第而來,最終在中國共濟一堂。
作者: 樓學
-
-
菠菜 波斯來客的“平凡之路”
唐太宗時代泥缽羅(尼泊爾)進獻的“波斯草”,如何成為明清皇帝美食傳說中的“紅嘴綠鸚哥”?來自異國的菠菜,在中國扎根落戶后,從深藏宮禁走向千家萬戶,成為少長咸宜的美食,甚至美色美玉的代言。
作者: 莫大
-
-
-
嗑瓜子 一段唇齒留香的佳話
一碟瓜子,一壺熱茶,足以勝卻無數(shù)珍饈。瓜子名目很多,但占據(jù)中國人胃口的三大件——葵花子、西瓜子、南瓜子,俱非本土產(chǎn)物。墻外開花墻內香,更是唇齒留香。
作者: 楊睿
-
胡蘿卜 中亞果蔬的改良“接力賽”
從波斯“進口”,到橙色王國品種大風靡;從藥材到蔬果,中國一次又一次地認識和接受著胡蘿卜,并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中式口味”。小小果蔬里,是一場世界史的接力改良,而中國,正是這其中的一環(huán)。
-
牛蒡 中國產(chǎn)的“東洋參”
牛蒡原產(chǎn)于中國,是醫(yī)藥典籍中的常用藥材。當它傳入日本后,經(jīng)過栽培改良,成為營養(yǎng)和保健價值極高的高檔菜蔬。日本牛蒡也被國人冠以“東洋參”的稱號,反向輸入了中國市場。
作者: 黃莞
-
-
-
宮衣 戲臺上的“霓裳羽衣”
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服飾展廳,會被展柜中央一件色彩斑斕的衣裙所吸引。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裙擺,數(shù)不清的繡花絳帶,白、藍、黃、紅、橙……好像把彩虹系在腰間。目光稍向上移,便看到絳紅緞地的上……
作者: 瑜韻
-
三田渡碑:被紀念的恥辱
蠶室地鐵站一帶,是首爾著名的旅游區(qū)、商業(yè)購物區(qū)。韓國最高的大廈、高達556米的樂天世界塔近在咫尺,聳入云霄,帶給每一個初來乍到的游客攝人心魄的震撼。
作者: 蘇蘅
-
用影像記錄考古現(xiàn)場
考古攝影最為注重的是紀實性,它貫穿了考古工作的各個步驟。每一個考古發(fā)掘工作的時間點相連,可以組成一條時間線,就是考古工作一層一層揭露歷史真相的全部過程。而我則參與其中,發(fā)揮我的專長,真實記……
作者: 王琎